近日有媒体报道,江苏常熟一些服装厂里有大量童工,他们是由中介从云南等地带来的。这些孩子拿着微薄的薪水,几乎没有休息日,一些厂子老板还以扣押身份证、银行卡、手机的方式留人,甚至不惜使用暴力。随着使用童工的现象被曝光,相关企业想必会受到职能部门惩处。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这些孩子过早地踏入社会?如果问题的根源解决不了,等到风头一过,这些孩子很可能还会重操旧业。
仅从常熟当地的情况来看,使用童工的现象由来已久,几乎每一年都有企业因此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仔细想来,有这么多的孩子在此做工,他们的家人不可能不知道,如果孩子是拐来的,肯定早就在老家引起轩然大波了。除了要辛苦做工,这些孩子还是比较自由的,他们之所以没有寻求家庭“解救”,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外出打工得到了家庭的认可甚至鼓励,或许在家人看来,提前踏入社会是“更好”的选择。
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这些孩子既然被认定为童工,肯定是16周岁以下,按常理还没有接受完义务教育。反观绝大多数孩子,他们在这个年龄的主要任务就是上学,而他们的家长也几乎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当做生活的重中之重——尽管不是唯一因素,但教育是影响一个人前途的关键。至于有这么多孩子沦为童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所在的生活环境,包括家庭与地方上的教育部门,并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好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打工是他们唯一的路。
犹记得曾经有间深圳的电子厂因使用童工被查,尽管劳动条件也是恶劣的,但那些孩子并不愿返回老家,因为“在这有米饭和肉吃”。他们在贫困的家与工厂之间,选择了后者。就算相关部门对涉事企业施以惩罚,但也只是偶然的。面临巨大人力成本的服装厂有用人需求,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得不放弃上学外出打工,童工供求双方形成默契,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甚至在一家企业被查之时,就有孩子经由中介找好了下家。
杜绝童工现象,绝非惩处一两家企业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从源头入手。而现在的情况是,家庭几乎成了孩子唯一的依靠,家庭条件几乎决定了孩子相关权益的保护状况,单从教育来说,条件好的可以买学区房、安排留学,条件差的干脆走向了笃信“读书无用”的极端。的确,家庭有贫富差距很正常,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权利理应被平等对待,如果连孩子受教育的权益都保护不好,还谈何社会公平。如今谈到虐待儿童,人们深恶痛绝,同时呼吁公权力及时介入,为孩子提供那些家庭和父母无法提供的保护,那么,不妨把孩子沦为童工的现象,看做特殊形式的虐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