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工业经济转型,提防惯性思维陷阱
新常态,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2016年12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依靠科技驱动成为应对产能过剩、实现产业升级的主路径。图为威海怡和高端装备制造车间,工人正进行检测。 本报记者 马绍栋 摄
     新常态下,山东工业经济面临怎样的挑战?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6%,GDP增长8.7%。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5%,GDP增长8%。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7%,GDP增长7.5%。由于增速放缓,全省工业占GDP的比重近几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为什么工业贡献降低了?今后还会不会东山再起?新常态下企业应该怎么发展?新的一年里,广大中小企业在抢抓窗口期机遇的同时又该警惕防范哪些问题?

  本报记者 马绍栋     
 
跳出资源怪圈
消除懒惰思维
别不出力也想挣大钱

  谈到山东工业经济,资源加工是离不开的话题。这种历史形成的路径模式成就了山东工业曾经的辉煌,如今在新常态下也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之初,山东工业并不发达,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第12位。产业基本上是以矿产资源、农产品加工和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体。
  后来,随着山东推进国企改革,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规模上去了,但产业基本延续了水泥、化肥、纺织、造纸、煤炭、钢铁、建筑陶瓷、拖拉机、农机等。顺着这条路径年年岁岁下来,小装置变成大装置,落后产能变成先进产能,最后把空间挤满了。省中小企业局局长王兆春说:“我省拥有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制造企业,装备工业发展很快,但是依赖资源高耗能、高排放的仍是产业主体,全省重工业比重占三分之二。这条路还能走下去吗?能,但是不好走。消耗高,排放多,污染重,难以为继。这就是市场限制、政策限制、环境限制。”
  相较于资源加工模式自身的硬伤,其带来的“不出力也能挣大钱”的懒惰思维更值得警惕。产业越来越“重”,消耗越来越多,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也造成有的地方除了搞原材料,别的不会干。
  很显然,在原材料产能过剩、发展空间狭窄的当前,简单从事资源初加工支撑发展的路子必须转变。这方面我省企业已经提前行动。在铝产业备受产能过剩诟病时,烟台丛林集团有限公司找准铝产业下游应用的“穴位”,专注铝型材的深加工和终端产品的研发,推动高端铝型材应用从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拓展到轻量化汽车、铝合金船舶等新兴产业领域,延长生产链条;临朐铝型材产业集群提前三年由建筑型材转向工业型材、装饰型材,规避了市场过剩的风险。
适应需求变化
强化商业思维
避免一腿长一腿短

  威海恒邦化工有限公司以前以55%、57%磷铵等常规品种打天下,但近年来,化肥市场需求疲软,部分车间工人长期放假,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此,公司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了高附加值60%-60%粒状磷酸一铵等系列新产品。今年上半年实现了满负荷生产,磷铵、复合肥等主导产品产量分别完成了年计划的106.58%、60.73%,实现营业收入2.85亿元,业绩翻番,公司一举扭亏为盈。
  王兆春认为,新常态下,企业要素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好是企业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各方面明明不符合市场要求了,要素构成不合理或者劣化的时候,还在硬撑硬挺,或是修修补补,或是宁死不屈。”因此,企业抓市场对接要由单项对接转向全方位对接,由制造环节对接转向全产业链对接,由适应性对接转向颠覆性对接。
  新常态下,企业从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已经势所必然。值得注意的是,原来市场需求大,生产者说了算,企业只生产有限的几款规格的产品。现在市场转变了,消费者说了算,必须按要求生产符合需要的若干产品,嫌麻烦就没饭吃。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就要增强商业思维,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众所周知,山东人精于工,不善商,工业生产以产为中心,厂长经理多是由工程师或是学工科的人来担任。新常态下,商决定工,工助于商,如果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捕捉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就是创新发展的能力缺陷或者素质缺陷。因此广大中小企业经营者要补充商业意识,提高商业思维和从商能力。
优化公司制度
创新经营模式
告别夫妻店和父子兵

  “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这种利益一体的理念和策略,过多被引入企业经营。兄弟义气,哥们朋友,街坊邻居,老乡亲戚,把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在人际关系和血缘情怀上。这种方式既不利于调动积极性,也不利于企业管理。
  换句话说,要适应、引领新常态,就要从制度层面破题,告别夫妻店和父子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当然,制度转型不是为了改而改,其目的是破除传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实现管理扁平化、平台化。
  比方当下大热的互联网经济,正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对原有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再造,从而焕发出新活力和新动能。如韩都衣舍集团,在最小的业务单元上,实现了“责、权、利”的相对统一,对设计、生产、销售、库存等环节进行全程数据化跟踪,发展成为互联网快时尚第一品牌。又如海尔集团的创客空间计划,拆解创客小组织适应市场需求,通过组织形式的变革带动了业务模式的变革。
  “新常态下,原有的一些商业机会淡化了甚至消失了,同时一些新的商机也会诞生。各类生产要素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组合方式也要随之改变。”王兆春表示,如何发现新商机,抓住新需求,建立起适应新需求的适合新商机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经营方式,是当前企业要做的功课。
中小企业不中小
产业集群要发力
不可抓大促大留短板

  山东经济属于大象经济。抓大放小对提升地区经济活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常态下,山东经济要继续实现引领发展,必须正视广大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山东最终消费品占比较小,装备产业水平较低,这与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慢有关系。企业数量少,企业家队伍规模小,缺少成长的群体效应,也是企业家群体不强的原因。新常态下,传统动能拉动效应在减弱,中小微企业的担当在增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占全部规模以上的比重,由2015年初的62%,提高到今年的68%。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中小企业户数达到了173.6万户,比去年末增加24.6万户,发展势头比较好。
  发展中小微企业,也是我省补足短板,赶超先进省市的关键所在。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力、创新动力、经营能力和商业文明标志的“万人拥有中小企业数量”指标看,去年底,我省万人拥有中小企业数量164户,只是全国平均水平,与广东260户、江苏257户、上海615户、北京555户比,差距仍然很大。
  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产业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以及新需求就会多起来,个人单项需求可以成为产业。企业多了,本身创造的新产业就多,发展的机会就多。中小企业以集群方式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动力。据调研分析,我省近几年新增的工业企业多以集群方式存在,服务业企业也是围绕产业集群发展。
  记者了解到,2015年,全省过10亿元的408个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6.19万亿元,利税6750.2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的42.1%和47.9%。涌现出2个过千亿元、30个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如济南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了齐鲁软件园、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光电子产业园等高标准园区,在浪潮、中创、华天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集聚电子信息企业17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人,2015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十三五”期间,我省规划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并将2017年定为全省产业集群升级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