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老知青的回家路
2016年12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当年插队的地方,12名老知青如今已经资助了25名学生,并时时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
  2008年12月,12名知青下乡40年后再合影。 从左到右,前排:陈芙蓉、张莉莉、王安洁、路传玲、董瑛;二排:郑孔强、李作田、于勇、刘波;后排:杨琦、李瑞昌、杨其泉。
     48年前一起从济南到莒县下乡,如今每年从全国各地赶来相聚,并陆续资助当年知青点25名学生——
  文/片 本报记者 陈文进
    通讯员 杨琦

  12名老知青又“回家”了。
  纵使冷风拂面,也吹不散48年前就在心头形成的那分温暖。在他们的第二故乡日照两山口村(当年属于临沂),青春中最好的两年都留在了这里。
  1968年12月28日,济南第十五中学的12名中学生排成一队,走在莒县山区崎岖的山路上。他们前面的独轮车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行包,村民们推着车,兴高采烈地往当地中楼公社两山口大队赶。
  此前一天,这12人随着一百多名知识青年乘长途车来到这里,这个离济南七百多里的山乡。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中楼公社,“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决心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广阔天地。”
  在陌生的环境里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学会了跟镢头、铁锨、箩筐、独轮车打交道,他们跟着社员挖沟浇园,给果树施肥,推磨摊煎饼;渴了喝一瓢凉水,累了坐在土丘上聊天。
  知识青年下到农村,暂时分不到粮食,他们每个月都要和社员一起推着独轮车,走二十多里崎岖的山路,再把粮食推回来。
  两年的知青生活,让大家的心都扎到了一起。下乡结束后,他们陆续返城分配了不同的工作,其中一名女同学董瑛甚至放弃了回城的机会,选择“扎根农村干革命”,因为这块土地曾经是她父辈们战斗过的地方。他们当中,有两对年轻人在艰苦的岁月里两情相依,回到济南后结成夫妇。
  直到1998年他们上山下乡30周年的时候,12名当年的知青才第一次集体重返两山口。这次回访,让老知青们颇感沉重,他们觉得昔日的那个美丽乡村变样了,山上的树少了,村里的河窄了,河边的垃圾多了。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只是少了心里的那道风景。两山口村依然贫穷,怎么帮他们,成了12名知青的一块心病。
  在知青于勇的提议下,大家共同商量决定建立一个老知青奖学助学基金,帮助两山口村先从教育入手。同学们纷纷出资,奖励两山口村考上大学的孩子们每人1000元。从2008年开始至今,他们已经资助了25名学生,许多学生完成大学学业,步入了社会。此外,知青们还资助了几名因贫困失学的儿童和村里的孤儿,其中孤儿要资助到18岁。他们还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御寒的棉衣。
  从2008年以后,他们每年8月份都要回到两山口给孩子发放助学金,并且在12月28日下乡纪念日聚一次。因为他们中有个知青王安洁2008年时患病行动不便,此后每年上山下乡纪念日的聚会,就约定在了她家。每年的这一天,大家会风雨无阻地从北京、东营、莒县等地赶过来。
  青葱岁月里,他们曾同吃一锅饭,同点一灯油,两年一起生活和共同耕耘,留给了他们一生的怀念。如今,两山口已成了他们另一个“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