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也需要供给侧改革
2017年01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金融改革
  关键词解释:
  金融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深化金融改革,增加和完善金融产品、体系、业态、监管等方面的供给,对于推动供给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至关重要。
解读人:
  李永健 山东省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 
  本报记者 张頔          

  从2013年颁布“金改22条”算起,山东的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而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主管部门领导对于金融改革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金融供给告别卖方市场
  “过去我们的金融业可以说在资金方面供小于求,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但现在M2(广义货币)的供应量已经增长到150万亿元左右了,可银行却觉得有钱放不出去,保险公司的保费缺少好的投资方向,资本市场疲软无力,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金融业也需要供给侧改革。”李永健分析说,中央所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并非单单针对制造业,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导行业,更是需要在供给侧有所调整。
  政府和企业部门方面,由于要素投入的边际回报处于递增阶段,扩大投资规模成为了提高回报、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它们的金融需求,多数体现为简单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房地产开发融资和流动资金周转需求。而个人部门方面,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但由于长期的投资渠道不畅和理财意识不足,个人投资消费仍然以储蓄和保本理财等单一金融产品为主,而信贷需求则大多集中于住房消费贷款、个人信用贷款和信用卡等业务。
  在这种相对单一、需求旺盛的金融环境中,金融供给呈现“卖方市场”,这一点在银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借助于利率管制、利差锁定的政策红利,以及业务牌照优势,银行可以稳定地获取超额收益。而客户相对初级的金融需求,通过传统的同质化产品就能够满足。这使得银行经营表现出明显的“需求侧驱动”特征,主要通过资本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经营。
  “这样的发展方式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就显得不适应了,因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更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李永健以制衣业的供给侧改革做了类比,以往服装厂是按照尺寸区间向市场推出一个产品序列,所有的顾客都只能在五六个尺码之间选择衣服,对于身高1米77的人来说,无论是175还是180的衣服,都不会完全合适。然而现在的制衣环节,顾客可以通过网络先上传自己的尺寸数据,制衣车间按照这些数据能做出完全贴合顾客身材的服装。
  “工业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是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核心,而金融业的供给侧改革也要从金融产品供给的定制化谈起。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新形势下的客户需求变化,通过高适配性的金融创新和服务提升,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李永健以信贷业务举例说,银行给企业提供的贷款,期限和利率大多是标准化的。“那银行能不能根据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为其量身打造更灵活的信贷产品呢?信贷的针对性增强之后,有效性也会随之改观。”
金融体系侧重直接融资
  李永健指出,长期以来一方面银行体系大量流动性用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场上却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症结之一在于,国内金融市场体系结构较为单一,过度依靠低风险偏好的、顺周期的银行体系配置金融资源,难以实现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因此,金融体系也需要供给侧的改革。
  金融体系的改革,简单来说就是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侧重,要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
  “企业融资可以从资本市场上寻求解决之道,而三农和小微企业就需要金融业态上的供给侧改革。”李永健说,从金融业态上来看,虽然我省金融机构的类型和数量并不少,但针对农村和小微企业的基层金融服务总体不足,相关业务的发育也不充分。
  “对于大银行来说,让它为个体商户提供几万元的贷款,确实有点资源错配的感觉,这就好比让火箭军来发射小炮弹。”李永健强调,本次山东金改的一条主线就是培育壮大普惠金融,以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为根本宗旨,建立完善相关监管和服务体系,促进各类地方金融组织持续健康发展。让众多新兴的地方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互为补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