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秧歌四代传,一扭扭了上百年
一家人每年演出300多场,乡亲们有喜事儿都会请上他们
2017年02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老乡婚礼上,王恩芹踩着高跷表演节目。
     2月8日上午,胶州市胶西镇一个小广场上,十几名民间胶州大秧歌艺人吹拉弹唱着自导的小节目。演员之中有一家五口,最大的76岁,最小的只有11岁,演出结束之后,剧团的负责人王恩芹向记者讲述了他们这一家四代的百年秧歌情结。
  本报记者 刘震
通讯员 刘伟 张彬    

76岁老汉扭秧歌
扭了60年还在扭

  今年45岁的王恩芹出生在胶西镇城献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王恩芹的爷爷年轻时就是村里远近闻名的戏迷,并且无论十里八乡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请她的爷爷去唱上几句。爷爷年轻时也在村里组织了一个小小的业余剧团。受到爷爷的影响,王恩芹的父亲王国友从小就对胶州秧歌非常痴迷。 
  “16岁开始,父亲就正式学习唱戏、舞狮、踩高跷,当时就跟着村里面的庄户剧团一起到处演出。”王恩芹说,父亲王国友今年76岁了,整整表演了60年,并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成立了自己的剧团,至今王国友仍然奔波在演出一线。 
为了剧团传承
自掏腰包购装备

  王国友只有王恩芹一个女儿,王恩芹出嫁后,原本以为这门传统手艺将要失传,没想到女婿受妻子和岳父的影响也喜欢上了舞狮。两个外孙更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这些。
  2001年,王恩芹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经营秧歌队的重任。说起担任团长这段经历,王恩芹百感交集。有一次去胶南李家沟村演出,那天下午刚在自己村里演完一场,晚上他们就背着包袱步行出发了,到达胶南李家沟的时候天已蒙蒙亮,正好可以赶上白天的一场演出。而像这样为了赶场不吃饭不睡觉的事情数不胜数。而这样奔波一天,团员们一个人也只能拿到3块钱左右的收入。团队要经营壮大,离不开钱,王恩芹先后从并不宽裕的家中拿出十多万元用于购置服装道具,却从来不肯向团员张嘴要一分钱。 
秧歌情四代不断
俩儿子从小就学艺

  受到祖辈的影响,王恩芹和丈夫赵彬的两个孩子从小也喜欢上了秧歌,大儿子赵计宇从8岁开始学习各种把式,现正在读大学,但只要放假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跟着剧团外出演出。小儿子赵硕比哥哥学习的年龄还要小,从6岁起,他就学会了赶驴、打鼓,虽然年纪不大,也算是队里面的“老”演员了。现在这一家人一有时间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演上几段,扭扭秧歌、踩踩高跷,一家人其乐融融。 
  “要是加上我爷爷这辈儿,我们扭秧歌也上百年了。”王恩芹说,他们这一家人,每年外出演出300余场,凡是喜庆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用自己对秧歌这门传统艺术的爱,感染了身边一代又一代人,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