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葱味的军功章
2017年02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文慧
  老家的书架上陈列着一枚军功章,是伯父二十年前带回来的,那时的伯父在部队当团长,是整个家族的骄傲。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枚军功章和章丘大葱还很有渊源。
  1979年初秋,高中毕业的伯父应征入伍,分配到了一个美丽的南方城市。可没过多久,伯父出现了水土不服。身心脆弱的他拿起了纸和笔,给远方的家人寄来一封信,信中多次提到怀念家乡饭,连做梦都想着章丘老家地道的煎饼卷大葱。
  爷爷也是军人出身,对伯父的诉苦只用了一句话作为回信:吃不了苦就别参军,别给我在外面丢人现眼。可有一个人读完伯父的信后却号哭不止,不是别人,正是伯父未过门的媳妇。因为不能亲自前往照顾,伯母唯一的寄托只能是多给自己的丈夫邮寄一摞摞的煎饼和一捆捆的大葱了。伯母没白没黑地摊了三天的煎饼,又去老县城绣惠买了十捆大葱,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她更是一个人把这份沉甸甸的爱亲自背到了邮局。后来,伯母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给伯父邮寄一次煎饼、大葱,有时也会捎带上一些自制的豆豉酱。
  上世纪70年代的部队生活还是十分艰苦的。每次外出执行任务,伯父总会在背包里放上几个煎饼、几根大葱和一小勺豆豉酱,战友们都笑话他:“北方汉子难怪长得高,原来是天天吃大葱的缘故啊!还有这难啃的煎饼,真不知道你们是在磨牙还是吃饭。”伯父只是回以他那憨憨的笑,私下里,战友们给他起了个“憨葱同志”的代号。
  “记得有一次搞野外拉练,100公里的深夜全军急行,而且还是紧急任务,我摸出几个煎饼和大葱就出发了,一路上,他们的肚子都饿扁了,就是我吃得撑撑的,后来别的连队有个兵饿晕在了途中,我给了他一口煎饼卷大葱,他立马苏醒了过来,再吃上几口,更是全身充满了力量。这事后来在全军传开了。”伯父兴致勃勃地回忆起了那段记忆深刻的新兵连岁月。
  后来,伯父驻扎部队的食堂里多了一道正宗的大菜——煎饼卷大葱,当初对这道菜极尽嘲讽的战友们也大快朵颐了起来。作为军事骨干,伯父的提干速度着实惊人,他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当上了部队连长,十年的时间当上了团长,伯父的称号也由“憨葱同志”变成了“憨葱连长”,再到后来的“憨葱团长”,哦,对了,他后来还兼职部队的运输队队长。
  正是这个运输队长的军职,为他换回了这枚军功章。1998年抗洪,伯父作为后勤部部长专门为前线将士们提供生活物资。时间紧、形势急,米饭、馒头冰冷生硬,菜肴热汤更是来不及做,就在后勤人员急得团团转时,伯父又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煎饼卷大葱。为了让抗洪将士们更好地投入战斗,伯父连夜赶回了章丘,到绣惠镇拉了整整一卡车章丘大葱,紧接着又火速赶回抗洪堤岸,配上早已准备好的煎饼,一卷卷烙有山东章丘印记的美味在长江口弥漫开来。
  吃饱喝足的战士怒吼着与狂风战斗,和浪花拼击,两个多月的时间的确是太漫长了,白天黑夜都是风、雨、泥巴和堤坝,唯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伯父那一支后勤部队递过来的煎饼卷大葱。北方的兵吃完直呼吃到了家乡的味道,南方的兵更是通过这道最简易也是最美味的菜重新对大葱有了新的认识。
  历时两个多月的抗洪抢险结束了,各地部队也都返回了各自的驻地,在后来的表彰大会上,呼声极高的伯父荣立了一等功,这也是当初非前线战士所获得的最高荣誉。谈起这枚军功章,伯父总是感觉受之有愧,“理应颁发给咱们章丘的至宝特产大葱,我只不过是帮着运送了一下而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