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2017年02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主持人董卿和四位评委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成《中国诗词大会》一大看点。
  武亦姝和彭敏精彩对决。
     从大年初二开始在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于2月7日晚落幕,来自复旦附中、年仅16岁的武亦姝夺冠,彭敏获亚军。这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被网友称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百人团组成行走的“诗词库”,王立群、康震、蒙曼和郦波四位专家点评精准独到,加上温婉知性的主持人董卿和满腹诗书的选手,一起为观众奉上了10集“诗词界的饕餮盛宴”。

评委:诗词大会打动了国人“诗心”
  王立群、康震、郦波与蒙曼四位文化嘉宾的点评成为一大看点。在最后一场决赛中,无论是谈起毛泽东诗词中的艰苦红军路,陶渊明诗词中的悠然意境,纳兰容若其人其事,还是“丝绸之路”上运来的苜蓿这类“冷知识”,四位评委的侃侃而谈皆令人陶醉。
  对于大家感兴趣的嘉宾是现场即兴而为还是提前有所准备这一问题,身为点评嘉宾之一的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坦言:“都有。就诗词而言,我们之前肯定是做过准备的,但就现场情况而言,有不少是准备不到的,要看选手当时的表现和答题过程中引起我们的感怀。”蒙曼说,节目中最快乐的就是跟大家一起重温这些诗词。“但有时候很遗憾,比方说觉得这句诗词大家应该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或者是选手上场后没有答出来。这时候就有一种同悲同欢的情绪了。”
  而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也在微博中表示,做嘉宾最郁闷者有二:“一是你有独到见解的诗词不在你参录的那一场,二是你有过人之解的诗词在你点评的那一场某选手题中,但选手过早躺枪下场了。总之,最有独到之处无机会与大家分享。”
  嘉宾之一、南京的著名学者郦波表示:“我本身就是一个老师,平时我也尽量去把诗词中自己的感悟、把玩和体验说出来。我特别希望自己讲的一些话,有学生十年二十年后还能想起其中的一两句。”郦波还表示,这样的文化节目会火,他觉得很自然,因为大家物质生活丰富了,便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娱乐对大众是生活需求,但要加入文化元素。”
  在蒙曼看来,《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就是打动了中国人的一颗“诗心”。“跟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相比,我们是最爱诗的民族。《诗经》和《楚辞》作为源头,唐诗宋词作为高峰,一直到当代毛主席诗词文选,中国人习惯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情趣。”节目恰恰打在了中国人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我们谈传统文化复兴,美才是先行,因为美才能导出善。人们需要精神上的东西,而诗和其他任何形式相比,是最属心的。”(凌晨 仲敏)
擂主彭敏: 古典诗词无用之用有大用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场、第七场、第八场的擂主,彭敏坦言,他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喜欢古诗词,渐渐走上“文艺青年”的不归路。
  在拿下《中国成语大会》总冠军以及这次在《中国诗词大会》崭露头角前,彭敏曾意识到古典文学的“边缘”地位,甚至常常感觉人生被诗歌这个爱好所拖累。直到2013年参加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才有了些成就感,后来又参加过七八个类似节目,尝到文学爱好的甜头,也有了用武之地。
  网上曾有人质疑,“不就是考死记硬背吗,这对我们沉下心来传播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用?”对此彭敏认为,在文化繁荣的背景下,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权威主流媒体的推重,整个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现象回流,人们的“文学无用感”在减少,对中国文化的敬畏之心在增强,学文学、爱文学的人和古典文学本身的地位都得到提升,其传播也就水到渠成。一个爱好文学的民族同不爱好文学的民族是有明显差别的,就像一个饱读诗书但不够富有的人和富有但缺少文学修养的人站在一起,他们所体现出的风貌、气质完全不同。诗歌可以重塑国民性格和灵魂气质,这就是“无用之用有大用”。
  在彭敏看来,诗歌并没有没落、萧瑟、凋零。前些年,正是易中天、于丹等人的通俗讲解带火了《三国演义》和《论语》。诗歌同样如此,在持续传播的过程中,还缺少代表性的灵魂人物,社会上需要有一批传播诗歌的佼佼者和权威的学者。
  这股传统文化热能持续多久?单纯谈古文字,对现代人来说仍有隐蔽之处和难度障碍,在大都市的繁忙生活中,古典与现代对接需要综合的方式。如果用功用主义心态看,诗歌还是无用,但心中装着成百上千首古代诗词、散文的人,审视世界和看待生活的方式就不再单一。(谷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