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激情碰撞
鼓子秧歌成为站南村新名片
2017年02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今年的鼓子秧歌汇演中,站南小学秧歌队作为韩庙镇的代表,在12个乡镇中拔得头筹。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在举伞跳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获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14日上午,记者来到韩庙镇站南村,再次走近这支少数民族秧歌队伍,探索更多属于他们的故事。不得不说,鼓子秧歌已经成为站南村的新名片。
  本报记者 李云云
 通讯员 张 政

“疯秧歌”跳出特色
狂练20天获得一等奖

  汇演过程中,站南村的秧歌队一上场就让人眼前一亮:清一色十来岁的大姑娘小伙子,青春靓丽,同样高的个头,整齐划一的步伐,就像来了一支部队。头戴回族特色的白帽子,取代了传统的秧歌头巾。小伙子一身白色的秧歌服,镶着蓝色的花边,外面套着黑色的坎肩,稳重之中带着跳跃;姑娘粉色的秧歌服外镶有蓝色的花朵。鼓声隆隆,小伙子跳得刚劲有力,闪转腾挪间尽显阳刚之气。姑娘扭得舒展大方,挥舞鼓槌时柔美中力道中藏。
  据站南村村民介绍,站南村秧歌的动作结构十分严谨,观赏性强,以“疯秧歌”闻名,特点就是突出一个“疯”字,但疯而有节奏,狂而不乱,是一种快节奏、力量型的舞蹈。鼓子表演分为“甩鼓子”、“疯鼓子”、“路鼓子”、“三百六”,随着大鼓节奏的变换,鼓式起伏跌宕,错落有致;“花伞”表演犹如骑士驾驭飞奔的战马,气势恢宏,场面壮观;鼓伞配合,进退有序,舞姿优美,节奏分明,使人激情澎湃,呈现出力与美的自然结合。“我们村的鼓点是战鼓的鼓点,全县也就我们用这样的鼓点。”村干部董文胜说。
  了解站南村的人都知道,站南村的秧歌跑了得有十来年了。2005年,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成了站南村的头等大事。经过村集体、镇政府等多重商议,他们将目光放在了鼓子秧歌上,中断了多年的鼓子秧歌开始在这个少数民族村里重新焕发生机。参与其中的韩庙镇人大主席白俊胜说:“当时就希望村里人没事的时候,跑跑秧歌乐和乐和,加上村里有基础,大家热情都很高。”就这样,2005年的腊月里,韩庙镇站南村的鼓子秧歌队伍成立了。
  让村支部书记董建民津津乐道的是,2005年腊月组建的队伍在2006年县里的汇演中拿了一等奖,“就练了20多天,能拿第一让我们挺吃惊的。”吃惊之余,站南村秧歌队的每一位表演者心里都明白,这个第一拿得不容易。白俊胜说,为了学好秧歌,站南村从县里请来了专家,并请来村里的老艺人,多方学习,将少数民族风情融入到传统的秧歌演出中。
鼓子秧歌成校本课程
帮孩子拓宽眼界

  与大多数村庄一样,正月初七八,站南村里的青壮劳力就开始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村里失去了跑秧歌的主力军。为了不丢掉这份传统,村里的娃娃们开始接棒演出,所以站南村秧歌队实际是站南小学的学生们在“当家”。白俊胜说:“没办法,村里人打工忙生计,抽不出空来,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咱得学下去。”
  说话间,白俊胜带着记者来到了站南村小学,这里是鼓子秧歌的“大本营”。上午10点左右,正值学生们的大课间。记者看到,学生们各自活动时,不少都跑起了秧歌。教室门口的乐队打着鼓点,一直没有停过。校长李传鹏说:“一年到头,我们学校里基本都是这个样子,孩子们没事的时候,喜欢跑跑秧歌。”
  李传鹏谈道,跑秧歌是站南村的传统,为了让孩子们继承和发扬这份传统,站南小学将鼓子秧歌列入了校本课程,每周有一节课专门用来学习鼓子秧歌。学校还邀请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民间老艺人来学校授课,让学生们系统专业地学习。“我们会请白集等民族村的老艺人来教学,目的就是希望孩子们学到具有民族特色的鼓子秧歌。”
  2016年对于站南小学秧歌队是忙碌的一年。3月份参加县里的演出、6月份去宁夏、8月份去济南、9月份参加“十艺节”……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让孩子们很充实。宁夏是六年级的杨海佳去过最远的地方,当她和小伙伴们在宁夏收获阵阵掌声时,小姑娘内心的自豪感难以用语言描述。在那个处处有着本民族特色的地方,给大家带来一场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出,掌声无疑是最好的礼物。每每提及此事,小姑娘仍记忆犹新,“听到大家的掌声,真的很高兴。”争取去更多的地方,收获更多的掌声,成了这个小姑娘心底的秘密。
  李传鹏说:“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演出机会,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去,拓宽一下眼界,也让更多的孩子收获自信。”
  董建民一直收藏着2007年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奖杯和奖牌,那是站南村外出演出获得的第一份荣誉。他告诉记者,这很有纪念意义,鼓子秧歌会一直跑下去,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站南村的鼓子秧歌跑得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