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
2017年02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对于国土资源管理事业而言,科技创新同样是实现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无棣县国土资源系统认真履行职责新定位,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旗帜鲜明执法,全力以赴服务”,勇于探索,敢于担当,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成果“遍地开花”,强化成果转化应用,为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先后创成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实现了在实践中前行,在创新中进步。
   激发内力,
 匠心培育人才成长沃土

  无棣县国土资源局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置于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和推动,自2012年起连年将科技创新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核心内容。为确保“事有专管”,一方面,局党委于2013年成立了“科技创新工作组”,由1名副科级干部牵头,抽调年轻的高学历人员盯上靠上抓,整合资源,明确职责,做到“赋权到位、责任压实”,对各项工作任务实行“清单式”管理,通过展开创新工作竞赛,让同志们在工作中长知识、增本领。另一方面,于2013年5月发起成立了无棣县土地学会(经山东土地学会批准,无棣县民政部门注册),成为招贤纳士的桥梁纽带,所属4家理事单位先后招收本科以上学历员工70余名,其中硕士6人,有2人拥有高级职称。通过几年来的锤炼培养,已成长为助推全县国土资源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另外,为整合基层执法力量,在2012年撤销11个镇街国土资源所,成立4个国土分局的基础上,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实行“局机关股室人员联系分局、分局人员包镇街”的分片负责制,确保责任到岗到人,实现了“集中执法、就近服务”双赢目标。
 善借外力,
 精心打造科研创新平台

  该局注重加强与高科技企业、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起多元化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成果互联共享。
  2011年11月,立足于“服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选准科研方向,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落户无棣,成为省内唯一土地利用类基地。几年来,持续加强野外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科学数据获取和积累,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配备)学术交流中心、观测实验中心、土壤信息传感监测及盐碱地土壤信息传感系统等多项科研及配套设施。浙江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授牌成立大学生实习创业基地,博士工作站点建设有序推进。2015年11月,基地建设通过了国土资源部专家组的中期评估验收,基地实验基础条件得到国土资源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被确定为拟首批挂牌命名的2家基地之一(初步确定于今年4月份正式挂牌命名)。
  与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累计引进副教授级以上的19名高端人才担任长期技术顾问,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工作研究开发团队。2015年,经市科技局批复,建成滨州市唯一土壤研究科技平台——滨州市土地修复与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已完成了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的申报,为使土地整治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土地整治的“数质双提升”提供了科技支撑。
  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联合共建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培训基地,先后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通量观测研究联盟等成员单位。2017年初,联手山东建筑大学科研资源,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领衔的团队合作,成立山东卫测信息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前期准备已基本就绪,同时,加挂“中国北斗开放实验室山东分实验室”牌子。
  该局每年选派科研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测绘学会年会、地理信息产业大会等高端会议,其中,2016年10月先后受邀参加了“土地制度与可持续的城乡统筹发展”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CWINS国际研讨会(浙江杭州),以及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湖南长沙),并发表了“加强土地整治与生态绿色的耦合”的主旨演讲,申报的“数字正射影像高精度测绘技术及应用”“碣石山地质遗迹监测保护技术”两项成果分获2016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铜奖。
  通过与业界顶尖人才面对面交流,实现了“借脑发力”,有力促进了全系统招才引智和招院引所的持续深入。这些平台和基地成为了全系统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多出优秀成果的助推器。2013年以来,全系统先后荣获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2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滨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6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1篇,申请并获准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7项实用新型专利,提升了无棣国土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敢闯敢试,
 坚持创新为工作服务

  科技创新是手段,转化运用是目的。该局牢树“创新来源于生活、植根于实践”的理念,注重突出顶层设计,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国土资源各项工作始终,坚持创新为工作服务,确保“鼓槌敲到点上”,实现两促进、共提升,依靠科技推进了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效能提升。
  在执法监管工作中,积极构建起“将‘服务’前置,为‘执法’减压”的防控机制,主动深入园区、镇街调研,梳理用地需求,积极引导项目合理选址,开辟绿色通道,全程跟踪服务,确保“好项目”真正留得住、落得下,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违法占地行为的发生。自2012年起,加强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的有效衔接,对疑似违法问题切中要害、主动整改,最大程度地减轻了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压力。
  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征地不征土”的要求,组织实施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程,将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出来,用于新开垦耕地、改良劣质耕地,或用于小区绿化等需要。自2016年起,对新批准征收的耕地,在签订供地合同的同时,签订耕作层剥离协议,明确剥离责任,切实保护好“耕作层土壤”这一宝贵资源。
  2012年8月,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进行合作,对无棣县原第二盐场实施复垦(实施总面积1597亩),克服卤度过高等多重困难,仅用2个多月的时间,就实现了盐田放水、土地整理、沟路渠配套、播种并顺利出苗,创造了“盐田当年复垦、当年播种、亩均产量超过200斤”的奇迹,2014年,部分地块亩产量达到650斤,亩均产量在350斤以上。同时,腾出了1368.45亩建设用地指标,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废弃盐池复垦为良田”技术取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为“渤海粮仓”工程土地改良的核心技术,为今后环渤海区域盐碱地改良提供了可复制模式。
  在实施土地整治项目过程中,发明运用移动式水泵机组、移动机房、滨海盐碱地整治生态工程技术、鲁北平原土壤墒情及盐分实时监测等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提升了土地整治的科技含量,保障了工程质量,有效解决了项目后期管护难题,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修复与改良闯出了新路子。
  2013年承担完成了上级国土部门交办的“油田废弃地再利用”科研课题,通过采取“异地置换、与砖窑烧制相结合”的“物理疗法”,在有效解决石油污染土壤治理难题的同时,对污染土层实现了再利用,极大降低了治理成本,开拓了实施油田废弃地复垦利用的新领域。
  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过程中,对登记发证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新增加了二维码防伪、查封解押登记快捷办理等功能,为产权制度改革和不动产登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碣石山省级地质公园建设过程中,除按照上级要求完成规定项目建设外,注重挖掘碣石山与地质研究、历史文化的契合点,精心打造建设了地质科普展厅和碣石山文化展厅,擦亮了“无棣旅游名片”,成为全省地质公园建设的典范。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下步,该局将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继续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国土资源事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国土资源管理服务升级版,重落实抓执行,争一流上水平,用担当诠释忠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通迅员 高连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