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5日讯(通讯员 孟令旭 见习
2017年03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3月5日讯(通讯员 孟令旭 见习记者 付玉成) 月3日,当记者来到滨州市沾化区黄升镇大姜村能织出上百花色四扇缯老粗布的姜花格家时,被他家一个专做“长穗”的小机械所吸引。说起这个“家什”的作用,姜花格连说,“老头子”发明的这个小机械能顶七八个人工呢!
  据介绍,四扇缯老粗布织布时要分经纬线,经线就是刷机刷出的主线,梭子来回穿梭带动的就是纬线,而这纬线要靠人工用一根棍手工来回做“长穗”,做好以后放到梭子里由织布者做纬线用,一般每人每小时也就做四个“长穗”。喜欢研究的姜花格丈夫姜花营今年65岁了,每天做的“长穗”还供不上妻子用,还要妻子停下织布和他一块做“长穗”,慢慢他厌倦了这种手工做“长穗”。
  姜花营去年找了几米废角铁,又找人焊了个铁架子,接着又淘了两个废轴承,找了个木头轮子和旧皮带,三弄两弄还真做成了个手摇“长穗”机子,一共花了不到60元,通过实践是比以前人工快多了,但稳定性不太好,于是姜花营又增加了两个小轴承,现在这个小机械每小时做30个“长穗”不成问题,已经达到了原先8个人工原先工作量,不服老的姜花营说:“下一步,我看看怎么用小电机带动,争取超过现在人工小机械几倍速度,那样就能超过原来几十个人工手工干活速度呢,如果成功还可以帮助织老粗布的邻居了”。
  据了解,姜花营原来会木工,年轻时看到妻子愿意织老粗布,就买来木材,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台织布机,因为吸收了老式四扇缯织布机的长处,这台织布机明显看着小巧,但更实用,使人长时间坐着织布不那么辛苦,减轻了妻子的辛劳。妻子姜花格织出的金花、枣花、反花、珠珠、喜字等花色和大小老粗布床单、凉席,在2016年济南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参展中受到追捧,被参观者抢购一空,主办单位还给姜花格颁发了“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参展证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