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枝俏,古城春意闹
2017年03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本报记者 杨淑君 片/本报记者 邹俊美
  当暖风拂面,清香浮来,楼台轩榭之间,恣意伸展的连翘、流水映照的迎春、含苞待放的玉兰、清风吹皱的湖面……经历一冬的积淀,这一切都仿佛用同一个声音在说:这座千年古城的春天来了!
  想透过历史的韵味,感受春天的蓬勃,看满树枝丫冒出新芽,着一袭春衣,选一个明媚的清晨,透过阳光的斑驳,轻轻走过每条大街、每个小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643岁的光岳楼下,传来朗朗书声,拾阶而上,仰望每一处匾额,遥想乾隆皇帝九过东昌、六次登楼、即兴作诗13首,尤想80高龄的一代帝王仍登楼赋诗,这该是怎样一座神奇的楼阁?恐怕只有它,担起“能陷不失凤凰城”的威名;也只有它,虽黄鹤、岳阳仍不能及;也只有它,能将巍巍泰山当作东面一座翠绿屏障……
  400年前,从被明熹宗誉为“讲官第一”的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朱延禧和倡导“以才历职”的职方郎中耿如杞,到清代首科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刑部尚书任克溥等名官重臣,又有被康熙皇帝誉为“字居天下”的状元邓钟岳。“任、邓、朱、傅、耿”聊城五大望族誉满天下。
  110年前,12岁的少年傅斯年自运河埠头登船,望着光岳楼、山陕会馆,自家古旧还算壮观的祖宅上两块“相府”和“状元及第”的金字匾额,带着重振门庭的希望,成为一代学儒。如今深处闹市的陈列馆,似乎隐藏着一个世纪前一位学者的光荣与迷惘。80年前,当硝烟与炮火散去,埋葬烈士忠骨,亭台楼阁依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楼阁不语书写历史。一半繁花似锦,一半水波宁静。旖旎的春光里,沿着脚下的青石板路,或品茗会友,或登楼远眺;闪耀的灯光里,只想一直走下去,望不负这满园春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