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红色教育捏了上百个泥人
李其仁扎根社区红色教育活动站几十个孩子送来感谢信
2017年03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历下区文化东路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三楼的红色教育活动室,摆了近百个泥人。这些泥人一个个色彩鲜明、造型生动、表情各异,每一个泥人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承载着一段充满热血和激情的革命记忆。这些红色泥塑作品,都出自同一个人——李其仁。
  本报实习生 唐静

为红色教育频出趣招
  在历下区文化东路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三楼楼梯口旁,有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房间,推开门,却立马让人眼前一亮。在这个二三十平的屋内,木架上、长桌上、窗台上摆满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泥塑。屋子的左侧紧摆着六个四层木架,每一个小隔层里都装着一段故事。在左侧第三个木架第四层隔层里的是眼含热泪绣红旗的江姐,跟江姐做“邻居”的是白毛女喜儿,“住”在江姐楼下的则是少年英雄王二小。
  “现在的孩子生活变好了,不能忘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李其仁说起自己做红色教育的初衷,“革命先烈的故事书上都有,让孩子们去看书,容易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红色爱国教育,李其仁发挥自己做泥塑的手艺,创作了上百个泥人,光和平路社区的红色教育活动室,就存放着李其仁创作的76个革命先烈泥塑。有学校邀请他去讲课,他就把自己的泥塑带去,先让孩子们对泥塑产生好奇心,再去跟孩子们讲背后的故事。
  “有时候上课前我还会给孩子们跳个新疆舞。”看到67岁的李其仁爷爷跳起新疆舞,底下听课的孩子们都停止了吵闹,忍不住张大嘴巴,“给孩子们讲课,得让他服你,他才会乖乖听你讲。”
  除了让孩子在“看”、“听”中接受红色教育,李其仁也会带着孩子从“做”中感受红色教育。在“看”和“听”后,李其仁会带着孩子们做泥塑。在红色教育活动室第六个木架的第三隔层摆放的都是小朋友们在听完李其仁讲的革命故事后自主创作的泥人,其中一个孩子还在自己的泥塑中刻下了“永远跟着共产党”。
  家庭熏陶撒下红色种子
  李其仁的父母亲、岳父母都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李其仁说:“我红色泥塑创作的动力,就是来自四位老人。虽然现在只有岳母还健在,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他们身上发生过的革命故事是激励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1945年,李其仁的岳父刘淑美在胶南泊里和日本的一次战斗中,炸掉了一条腿,另一条腿也受了重伤。刘淑美告诉李其仁,炸掉一条腿后,他还接着放了两枪,也没怎么觉得痛。直到一个战友大声说“刘淑美的腿炸断了”,他回头一看,才发现腿没了,晕了过去。
  “我岳父是一个党性原则很强对工作很负责的老党员。”李其仁说,“当时岳父听说儿子刘金松参军被分配养猪种菜后有思想情绪,虽然岳父行动不便,但是他一个人去了三次广东,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还给连队上了好几堂革命传统教育课。”
  1968年,18岁的李其仁应征入伍,由于表现突出,1970年李其仁先后担任了守备二连班长、排长、连长、一营营长职务。在一次连队施工任务中,上级命令李其仁所带连队完成坦克隧道,掘进被覆200米的任务,在土质较差、经常塌方的情况下,李其仁与干部战士日夜奋战,遇到哑炮走在最前头进行排除。为了完成任务,李其仁一年没有下山,吃住都在坑道,提前半月超8米完成了任务,全连战士无一死伤。
  “从小父母教育我,党员要率先垂范,在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思想教育。”李其仁说,“现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的记忆越来越远,但这些为革命抛洒热血的人不能忘记,我希望通过红色教育把革命先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遇到困境仍然坚守
  在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最让李其仁高兴的莫过于这些活动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认可,一走进红色教育泥塑室,就能看到右侧墙上挂着几十页孩子们的感谢信。
  除了济南和平路社区的泥塑工作室,李其仁的泥塑在日照博物馆也设过展台。“展出时馆长告诉我‘你的泥人都出国访问了’,后来我才知道,不少外国人在泥人展台合影,把照片带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李其仁说,“能把中国的革命故事传播到国外,让我觉得非常自豪。”
  对李其仁的红色教育之路,也存在一些不理解和质疑的声音。有亲朋好友说李其仁做红色教育泥塑“又花钱、又出力、又不卫生”,还有邻居说李其仁是“想出名”。一开始,家人对李其仁一头扎进泥巴里也有些意见,但当家人了解到红色教育的效果和意义后,李其仁的创作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为了传承红色教育事业,李其仁还尝试过收徒弟,只要是热爱泥塑,愿意积极传承红色教育文化的成年人,都可以申请到和平路社区红色教育活动站泥塑工作室进行免费学习。至今,仅有四名年轻人提出申请,“可能是做了几次没有做出作品,现在他们都不来了。”说起红色教育泥塑手艺的传承,李其仁有些无奈。
  “现在历下区正在规划‘创益园’,我将在那里有一个新的工作室。”李其仁说,“到时候我再去那发展红色教育,肯定会有更多人参加。我现在的这些作品都将无偿捐给社区,我再给‘创益园’创作更多精致的作品,让红色教育得到更多人关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