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守常讲述中国智慧。
12日,济宁学院迎来了一位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就是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王守常。在学院的“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中,他通过解读“中国智慧”,让社会大众了解中国,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图 本报记者 马辉 汪泷
传播文化价值观
展现中国风采
“除了中国制造、中国加工,应该还有一个中国智慧。”讲座一开始,王守常便向现场听众们发问。“我们都知道,西方人虽然经常要用到‘中国制造’,可是他们并不了解中国,或者说了解度很低。我们自己就了解自己,了解中国吗?”
王守常先以历史的记载来讲述“中国”二字的由来。原来,1965年宝鸡的一个考古人员在收废品的垃圾堆中发现了一个出土自西周的尊,这个尊的底部便刻有“宅兹中国”4个字,也就是说从西周开始已经有了这个概念。
随后,王守常将“中国”二字延伸到“中国智慧”,并提出中国要成为世界中的负责任大国,不只是凭借综合国力有多强,还要把文化价值观念介绍出去,被其他国家、民族所理解,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国。所以,国学在今天有所发展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要融入日常言行中
2014年,济宁市将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作为目标。而围绕着这一目标,王守常也在现场道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这其中,他认为最重要的仍然是校园教育。
“要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放到中小学的教育中去。”让中小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真正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的东西。而在社会层面,则可以举办一些具有社会性的讲座,以专家、学者授课的形式,使社会大众对孔子的思想有所了解。
王守常还提及了济宁的“乡村儒学”,他特别强调,“因为我们要探索哪些形式更行之有效。”他认为,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记忆或者背诵,而是要融入到日常言行当中去。“举例说,什么是有德之人,马路边看到有废纸自然的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这便是有德之人。”
他还以日本的社会公共意识举例,在日本的公共场所很少会听到震耳欲聋的手机铃声,尤其在地铁、公交上更是如此,“即便接起电话,声音也会非常小,甚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躲到远处去,尽量不要打扰到旁人。”
针对这些行为,王守常指出,在千百年来的儒家思想中,肯定有很多名言名句是规正人们日常言行的,“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要会背诵这些名言名句,而是要把其意义融入到血液中去。”让全社会都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风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