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治愈书籍霸居榜单,青春偶像作家势不可当
我们该拿鸡汤书籍怎么办
2017年04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青春偶像作家刘同。
     阅读是件高雅又有品位的活动,但随着近两年暖心、治愈、励志类书籍的大爆发及逐渐成为一种流行,阅读竟然变成了一件可疑的事情。被商业大肆包装的青春偶像写作者引领的这股阅读风潮,为何会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营养不太丰富,甚至有点儿矫揉造作的作品,会导致年轻人阅读审美的崩塌吗?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本报记者 师文静     

令人震惊的销量
令人无奈的内容

  近两年,励志暖心、心灵鸡汤类书籍的商业表现、社会关注度等非常抢眼,这类书长期霸占销售榜首的位置。
  其实,这类书籍的畅销,与一批偶像写作群体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如,这两年刘同、李尚龙、王潇、沈煜伦、吴大伟、陈亚豪、卢思浩等一批年轻偶像作家被推至前台,让写作进入了“看脸”和“粉丝经济”时代。作家形象好不好,商业包装是否成功,成为这类书籍是否卖得火的关键因素。
  这些作家创作了《爱是一种微妙的滋养》《向着光亮那方》《这世界,缺你不可》《你不必逞强,时间会为你疗伤》《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等一批销量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册的超级畅销书。刘同的“青茫系列”号称销量突破800万册,这是传统作家无法想象的销售数字。
  与传统写作者不同,这批80后、90后偶像写作者充分利用了自媒体时代粉丝互动的优势,就像流量明星靠社交大数据博取商业价值一样。他们的作品中销量最多的是那些无关人生痛痒的鸡汤书籍,且新作层出不穷,常年轮番占据销售榜前几位。
  对喜欢该类书籍的读者来说,这些都是美文,而对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则是一种折磨。有读者甚至认为,从文学水平来看,这些作家只适合去三流网站写言情,在社交媒体熬索然无味的鸡汤。
追逐时尚阅读
是年轻人的病症

  针对这股流行阅读潮,记者采访了国内著名出版人、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试图用比较客观、中立的观点来探讨这个问题。俞晓群告诉记者,在百年出版史上,每个时代都有阅读时尚和趋势,这是年轻人阅读的主题曲。“暖心治愈类书籍是当代出版中一个重要门类,属于潮流,属于时尚。”
  俞晓群说,年轻人处在一个擅于学习且特别喜欢亲近时尚的阶段,在阅读上也是如此。“作为同龄人,写作者和他们在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上都有一致性,这也导致在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年轻人的时尚阅读。”
  俞晓群认为,暖心治愈系类的心灵鸡汤能否长久下去,会不会产生经典,肯定有一个筛选的过程,但绝大部分都不会长久。在文学史上,一些时尚阅读潮流迅速涌现又迅速消亡的例子太多了,曾火爆一时又被迅速遗忘的写作者也不计其数。“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身体写作’,写自己的隐私和经历;新世纪头十年的青春伤感文学等。”俞晓群称,励志暖心书籍的兴盛,不是说这类书籍在内容品相上多励志,多暖心,多治愈,而是年轻人都在看,它是一股潮流。“看看那些书,有些只是无营养的鸡汤,但谈不上低俗。”
有存在的合理性
也有痛批它的权利

  对于不喜欢或者反感这些书籍的读者来说,这些所谓的暖心治愈系的书是鸡汤、酸鸡汤、俗鸡汤,有的甚至用刺激眼球的同性恋等话题博取关注。有人认为这类书籍占据着优质的图书资源,却将一些年轻人的阅读拽入无品质的境地,让年轻人的审美有崩塌的危机。
  俞晓群希望大众能客观看待这一现象。“这种阅读时尚的存在不能绝对说它好还是不好,它的存在有其商业性、存在的合理性和社会需求,它的客观存在性是不能抹杀的。一些写作者的包装确实是夸张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偶像写作者在社交媒体下会更注重自身形象,只有检点、约束自己,写出更好的作品,否则也会被粉丝抛弃。”
  针对一些评论文章认为的暖心励志都是出版垃圾,造成资源浪费等观点,俞晓群称,确实有些所谓暖心治愈类书籍是毒药,一些出版人都不让自己的孩子看,却把这样的书推了出来,这是不行的。他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但反对一些出版人过度包装写作者及其作品,“出版人最重要的是给读者提供选择,做出版要有原则,有红线,有底线,有良心。当下的评论家、研究学者,也要对这类出版人和无营养甚至是毒鸡汤进行严厉批评的抵制。”俞晓群认为,评论家把客观的赞扬或者批评传递给读者,引导读者,让他们知道还有更值得阅读的作品在等着他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