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谈剑,壮心不改
武术人张越一心钻研发展武术产业
2017年04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越带领学生练习武术。
     来自济南大学的武术教师张越,看上去像是一位肤色白净的书生,其实他可是在武术圈里呆了数十年的“练家子”。从济南地道的传统武术开蒙,到远涉重洋研究现代搏击技术,他的求知欲,一如少时那么强烈。

  本报记者 李康宁

以武入文的“百科全书”
  张越今年36岁,从外表看,不像一个练过武术的人。“的确,我从没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武者。研究武术文化,才是我真正的专业方向。”他说。
  但张越的确是货真价实的“练家子”。从小他就练习传统武术,螳螂拳、形意拳甚至中国跤都有所涉猎。从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系毕业后,他逐渐开始研究武术散手技术,同时接触国外的各种现代搏击技巧。
  济南大学从教十余年,他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武术搏击技巧摸了个底儿掉。有了丰富的理论打底,眼界自然就高一些。与他论武的人,除了自己带的学生,也有修习传统武术的老者,或是接受专业训练的拳手,都能从他这里得到一些启发。
  由于对武术的全新理解,他的很多先进观点得到了国外武术界的认同。2013年,张越受聘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从事中国武术的教学与推广工作。他创编的办公室健身太极,在当地高校及社区受到广泛好评。
学以致用才是“大道”
  张越现在的头衔不少。他既是中国武协会员,又是美国国家武术总会会员,实打实的武术六段。“练了多年武,小时候想着当大侠争冠军,长大后变成武行里的文化人了。”他连连感叹人生的奇妙。
  传统武术入行、教学经验丰富,加上游学国外的经历,让张越对于武术的思考判断,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谈及“武术是不是花架子”的命题,他的回答冷静而客观。以他看来,传统武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定位不清楚。
  张越表示,现行的竞技武术套路一味追求动作难度与美观,“体操化舞蹈化”倾向严重,缺乏技击价值。实用的武术散打,可以在现代武术擂台上一较长短,但缺乏民族特色,与泰拳、踢拳没有明确的区分。此外,传统武术练习周期长,动辄需要十年几十年时间,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活动范围更大,那种立足门派之中潜心修炼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上述问题,都是武术进一步发展推广的瓶颈。
  “武术要想发展起来,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去整合。明确武术的用处,让竞技、表演、养生各归其位,根据不同需求研发不同方案,才可以让这门文化得到更广阔的天地。”张越说。
发展武术产业需“实战”
  在美国的游学研究经历,让张越知道了中美武术产业发展的差距。他认为,中国武术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需要更多的推手。
  做大武术产业,应该有多层面的定位。中国最好的武术资源还在专业队里,但专业队也应该改变思维,培养在规则、技法方面能够与世界接轨的职业搏击选手,塑造可以走市场化道路的运动员。在高校体育层面,应培养以武术养生为特长的,符合全民健身需求的综合性体育人才。“专业队比赛,本来是水平最高的赛事,结果一个真正的观众也没有,封闭场地打完了事,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在国外,优秀的赛事就是最好的资源,是可以换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
  在武术推广方面,张越认为不该走那种云山雾罩故作高深的老路子。“精简技术体系,对传统武术冗长、繁琐的套路进行精简,保留那些最具技击和健身价值的技术动作,使之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融武术与简易中医保健方法于一身,重现武术的养生健身价值。在实用性上,以站立擒拿为重点进行推广,因为真正碰到危险的时候,这种一招制敌的技术施展起来最为有效,也是各家武术中的精髓。“一句话,练武术有这样鲜明的收效,肯定就有人喜欢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