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寒门子弟”更能体现高校情怀
2017年04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今年的政策与去年相比并无太大变化,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规模则进一步扩大。此举不仅可以提高重点高校招生的生源多样性,还有助于保障教育公平,但是因为高招政策关系到每个考生及其家庭的利益,一些人难免会有“奶酪”被触动的感觉,产生不平衡心理。
  虽然各重点高校的录取政策不尽相同,但是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计划里通常都有降分录取的政策,比如获得北京大学“筑梦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只要达到当地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就可能被录取。这个优惠政策,无疑会直接改变许多寒门学子的命运,为他们打开更宽广的上升渠道。像刘强东等人的成功经验也已证明,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更有助于寒门子弟实现人生逆袭。
  当前的问题在于,优质高等教育的蛋糕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大,因为稀缺,分配上稍有变动就会触动相关利益群体。在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一些学生家长更支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尽可能取消招生环节上的加分和照顾。确实一些地方的加分政策容易导致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需要被改革或取消。但是,绝对化的“以分数论英雄”也是功利化的教育观,放在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背景下加以关照,就能很容易地看出,这种看似公正的竞争反而会不断拉大社会鸿沟,让那些从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的学生轻松地抢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让那些生在寒门的子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碰触坚硬的“天花板”。
  阶层固化将使社会鸿沟日渐扩大,由此产生的系列社会问题不难想象。所以,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对弱势群体倾斜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常识,也是政府分内之事。教育部下发通知,继续实施三大专项计划,就是要确保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实行倾斜政策,以优质的高等教育改变更多寒门学子的命运,尽快弥合因为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社会鸿沟。
  高等教育如何选才,不仅影响国家的发展水平,还影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塔尖”,如果“塔尖”的人对于弱势群体都没有同情和关爱,又怎能奢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的氛围。如果高等教育招生只以分数论英雄,对寒门子弟通过自身奋斗无法克服的障碍视若无睹,那么各个高校必然也只会培养“精致的利益主义者”。一旦这些冷漠的人成为精英群体的主流,弱势群体只会走向绝望。要避免社会鸿沟不断扩大,教育领域必须首先做到有情怀讲关爱。
  所以,只有跳出狭隘利益的局限性,立足全局看清高等教育如何弥补社会鸿沟,才能真正理解三大专项计划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才会对教育部的坚定不移发自肺腑地点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