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规范接种疫苗 共建健康中国”。为孩子及时接种疫苗,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未来。
为孩子及时接种疫苗,家长和社会的责任
很多家长认为接种疫苗是自己家的事,想打就打,不想打就不打,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为孩子及时接种第一类疫苗是孩子的法定权利,也是家长的义务和责任;孩子如果没有禁忌症,家长不仅不能拒绝为孩子接种第一类疫苗,而且还要积极联系并配合相关单位为孩子尽早接种相应疫苗。
目前,疫苗可预防疾病主要为传染病;而第一类疫苗预防的传染病一般是多发病,也是对孩子危害比较大的疾病,如果宝宝没有及时接种第一类疫苗,感染疾病后不仅自身遭受痛苦、健康损害甚至是生命威胁,还可能将疾病传给周围的孩子。所以,接种疫苗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
孩子上幼儿园和上学后开始过集体生活,被传染的机会增加。为保证所有的孩子都能完成第一类疫苗全程接种,避免相关传染病在托幼机构和学校流行,我国要求儿童在入学、入托时要接受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如果接种证上没有完整的第一类疫苗接种记录,孩子将被要求尽快补种,否则会影响孩子按时入园(学)。
20多年来减少儿童慢性乙肝感染者约140万
我省从2008年5月1日起逐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逐渐增加免费提供的疫苗种类。每名儿童0~6岁免费接种共计23剂次疫苗,我省每年为适龄儿童提供约2800万剂次免费的疫苗接种服务。
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使社会人群的免疫屏障得以建立并不断增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例如,脊髓灰质炎(婴儿瘫)可造成肢体麻痹,留下瘫痪后遗症,曾严重危害我省儿童的健康。随着脊灰疫苗的接种,我省1991年后未再发现野毒株病例。
乙肝也是老百姓谈之色变的传染病。我国从1992年开始为新生儿免费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儿童慢性携带率由疫苗使用之初的8%降至目前的0.16%,20多年来减少儿童慢性乙肝感染者约140万。白喉、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也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这都要归功于疫苗的广泛使用。
方便居民接种,开展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为了群众特别是广大儿童及家长能享受到更方便、温馨和优质的接种服务,我省广大预防接种工作人员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预防接种门诊设立了儿童游乐区和哺乳室,墙壁上张贴了可爱的动物、花草贴画,挂上了色彩亮丽的窗帘,接种场所变得越来越宽敞、整洁、明亮和舒适。
近年来,我省积极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省各预防接种门诊的信息化系统,在全省积极建设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实现了预约、叫号、接种登记、接种后观察等一条龙信息化服务;短信预约、网上接种信息查询等服务使老百姓体会到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方便快捷。
在优化服务环境和手段的同时,我省始终不忘把预防接种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接种服务的规范化管理放在首位。所有接种医生都必须经过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获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资格证后才可以从事疫苗接种工作。此外,我省还在细化接种技术流程上下工夫,确保每个技术要点都有明确的技术规范。
□头条链接
疫苗接种 常见知识 问答
问:孩子接种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接种前,家长应了解一些预防接种知识,知道孩子在相应的年龄段该接种何种疫苗;应了解孩子接种前的健康状况,接种前如实告知接种医生孩子的既往病史;接种前一周要特别精心地护理孩子,尽量避免孩子患病;接种前最好给孩子洗个澡,并给孩子穿上清洁、宽松的衣服。
接种后,家长首先应带孩子在接种地点留观30分钟,如没有任何反应再回家;回家后,要注意接种24小时内不宜给孩子洗澡,要注意保持接种局部皮肤的清洁卫生,不要让孩子用手搔抓接种部位,以免局部感染或出现加重反应;要注意孩子的饮食活动,清淡饮食,接种后24小时内不要给孩子提供鱼、虾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尽可能让孩子多饮水、多休息。
问:宝宝接种了3剂次乙肝疫苗后多久需要再加强?
答:宝宝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后,成功率可达95%以上,但随着宝宝长大,抗体水平会不断下降,到一定年龄可能检测不到。科学研究表明,宝宝接种乙肝疫苗成功后,即使抗体水平下降到检测线以下,由于机体存在免疫记忆,一旦有乙肝病毒感染,机体免疫系统会迅速产生保护性抗体,及时清除乙肝病毒,这种免疫记忆可以至少维持15-20年,也就是说,宝宝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后至少15-20年不需要再加强接种。
问:孩子被狗咬了,但没有出血,需要接种狂犬疫苗吗?
答:完好的皮肤被舔,不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因为病毒很难通过完好无损的皮肤侵入机体;孩子被疑似疯狗咬伤后,仅有牙痕或牙印,表皮有破损,但没有出血,属于Ⅱ级暴露,病毒可能会通过这些破损的皮肤伤口侵入人体,这时候也需要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进行预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