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师刘沿沿的双重身份
在幼儿园是“妈妈” 在敬老院是“闺女”
2017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林媛媛
实习生 刘双媛      
  “优秀齐鲁志愿者”评选活动,面向齐鲁志愿者群体,评选优秀个人和优秀团队。活动在齐鲁志愿者中引起广泛反响,他们纷纷报名参评。今天,让我们走近临沂市兰山区沂蒙阳光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刘沿沿。
  圣童幼儿园位于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一百来个孩子留守儿童占近一半。28岁的刘沿沿是这里的幼师,也是沂蒙阳光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
  工作之余,刘沿沿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格外关注,她将每个孩子的情况都记在本子上,多年累积下来,一个厚厚的本子就成了专门的“留守儿童档案”。档案一直放在办公桌上,一有空她就会拿起来翻翻。不久前档案被三岁半的儿子撕了,她很坦然:“没事,这些孩子的情况我都记着呢!”
  四岁的小宝(化名)从小跟着奶奶长大,脾气不大好,有时候还会说脏话。“有一次下雨,奶奶没来接他,我把他背在肩上,让他打着伞,我给他唱着歌,把他送回家。从那之后,孩子就特别听我的话,不再骂人了。”刘沿沿说,很多留守儿童都有一些问题,其实他们心里都很孤单,希望得到关心和爱。
  “老师妈妈”这个特殊的名称,就是幼儿园孩子们对刘沿沿的专用称呼。刘沿沿有一儿一女,都在圣童幼儿园上学。在幼儿园里,她是所有孩子的妈妈,这个要抱,那个要哄,分身乏术,这使得三岁半的儿子很伤心,刘沿沿每次都只能解释说:“妈妈太忙了。”
  刘沿沿能歌善舞,是沂蒙阳光志愿者协会的文艺部部长,她经常带着伙伴们去周边的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老人表演节目、理发、按摩、剪指甲……这些本该儿女办的事刘沿沿都为老人做了。
  “我喜欢老人笑,一点高兴的事就笑得合不拢嘴,很容易知足!”刘沿沿笑着说。给一位年逾八旬的大娘剪脚指甲时,大娘握着她的手说:“闺女都没你这么好,你要是我闺女就好了!”刘沿沿毫不犹豫地说:“我就是您闺女呀!”大娘听后笑得合不拢嘴,从那之后每次见到刘沿沿都大声喊她“闺女”。
  虽然刘沿沿脸上一直带着灿烂的笑容,但每当听到类似的话,她的心里其实非常酸涩。“我来能给老人唱歌跳舞、收拾卫生,其实他们心里肯定更希望陪着自己的是亲儿女。”刘沿沿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