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西方雅典学院,这里是“百家争鸣”的重要舞台
稷下学宫,揭开尘封的历史
2017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世界传统文化摇篮,西有“雅典学院”,东有“稷下学宫”。兴起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位于临淄,是世界上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4月27日,文化纪录片《稷下学宫》在临淄区齐文化博物院开机。该片将再现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向国内外展示这段被尘封的历史。

  本报记者 倪自放

文化探源从“稷”开始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称为“稷下学宫”。
  为什么要聚焦“稷下学宫”?业内人士表示,“稷下学宫”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一直是被低估的。总编导李九红介绍,著名的“百家争鸣”,就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孵化园地,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为后世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欧洲有“雅典学院”,为文艺复兴储备了一份灿烂的文化遗产,而同为世界级的思想与学术摇篮,“稷下学宫”却鲜为人知。“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对于探寻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源头,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
  李九红说,纪录片《稷下学宫》2001年已经开始策划,后因拍摄难度大等原因一直未能成行。“在鲁剧、山东电影品牌逐渐形成影响后,我省提出打造‘纪录山东’品牌,《稷下学宫》是‘纪录山东’第一个重要作品。”据了解,该片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该片总编导李九红介绍,拟定国内版为5集,每集50分钟;国际版为同名纪录电影,时长90分钟。
荀子三次任院长
  “稷下学宫”有多牛?导演刘元告诉记者,这个世界上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的故事,实际上可以从著名成语“讳疾忌医”开始讲起。“历史上‘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蔡桓公,是田氏代齐的第三位齐国国君,也称齐桓公。就是这位‘讳疾忌医’的齐桓公(蔡桓公),开始招纳贤士著书立说,形成了稷下学宫的萌芽,其后的齐国君主不断将这一学宫壮大,延续了150年。”
  稷下学宫最兴盛时,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几乎各个学派,汇集了多达千人的天下贤士,著名的学者有孟子、淳于髡、邹衍、慎到、鲁仲连、荀子等,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舞台。对于稷下学宫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梁启超的评价是“前空往劫,后绝来尘”。
  刘元说,这里是许多重要思想的诞生地,“孟子曾两次到稷下学宫,与各派学者辩论,让儒学更为丰富。荀子曾三次担任学宫的院长。学宫时期的荀子,正处于思想的最高峰。”至于法家两大代表人物韩非子和李斯是否到过稷下学宫,刘元说,“目前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但他们两个都是荀子的学生,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假设,他们当时在学宫跟荀子学习,只是课堂角落里不为人关注、并不是特别出众的学生。虽然没有记录在案,但他们生活的时间和稷下学宫的时间高度重合,作为当时文化思想界最主要的舞台,我们相信他们一定受到过稷下学宫的影响。”
“稷下”故事专业有趣
  经过15年的酝酿、一年的筹备,文化纪录片《稷下学宫》终于开机拍摄。李九红称,回望2300多年前的中国文化和思想源头,且要在春秋战国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撷取150年的稷下历程,拍摄难度不小。“稷下学宫文物留存少、实拍外景少,是一段静静锁在历史记忆中与受众无交集的尘封故事。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接受,抓住观众的眼球再直达内心,也是一个难题。”
  纪录片要专业而有趣,是剧组达成的共识。刘元介绍,为了首先保证纪录片专业,节目组聘请了强大的专家团队。“但在内容深处,我们必须保持想象,要有趣地去表达,是我们坚持的原则。在部分内容中,我们会抽取和稷下学宫有关、观众又耳熟能详的成语,比如讳疾忌医、滥竽充数等作为切入点。在表现形式上,我们会邀请一些知名的演员扮演角色。”刘元称,在纪录片中有演员参与扮演角色并不鲜见。“我之前拍摄的纪录片《玄武门》等,也有演员,但我们这次可能会多邀请一线当红演员在纪录片中担纲角色。”此外,《稷下学宫》的同名纪录电影为国际版,国际范儿会更明显,较多的内容会对比西方文明的摇篮“雅典学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