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画如此地道,得益于“老道”
传统材料、最传统工艺,绘出孔庙精致纹路
2017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姜鲁正在做地仗工艺。
     4月底,初夏的气息在曲阜孔庙的古建筑群中悠悠然散开。遮天蔽日的绿叶,“缠绕”在黄瓦红墙之间,煞是好看。“勾心斗角”的屋檐下,游客们缓缓走过磨去棱角的青石路,仿佛在聆听着千百年来书声琅琅的儒家经典。古建筑群中劳作的那些匠人,正一点一滴地修饰着孔庙的纹饰,延续着孔庙的历史。

  文/图 本报记者 汪泷 李岩松 通讯员 薛芊芊
绘制一块外檐
至少需要两个月

  大成门高高的屋檐下,一群身穿工装的人“藏匿”其中,如果不细看,很难发现他们的身影。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的油漆彩画队正小心翼翼地往大成门外檐上涂抹“缝灰”。
  “这是三孔古建筑彩画的几十道工序之一,也是‘一麻五灰’中的一个环节。”说这话的是队伍中的“油漆作、彩画作”姜鲁。看起来年纪不大的他,其实干古建彩画20多年了,“来三孔十多年了,颜庙、尼山孔庙的彩画工程都参与过。”他说,所谓的“油漆作、彩画作”是古时对建筑领域八大主要工种中的两大工种的称谓,现在,他们同时担负起了这两个工种。
  此时姜鲁所做的涂抹缝灰,就是将外檐上较大的缝隙或缺损的地方填补起来。晾干之后,还要经过“通灰”、“石麻”、“压麻灰”、“中灰”、“细灰”这几道工序,“每道工序所用的灰浆,都有不同的配比,作用也不相同。”姜鲁说,就这一块外檐,即使不间断施工也要至少两个月才能完成。
从油灰到颜料
那都是传统工艺

  “三孔古建筑彩画之前有过零星的维修,但像这次,全面地、系统地维修还是自清雍正八年以来的第一次。”身为油漆彩画队的队长,王明亮告诉记者,现在油漆彩画队伍里有50多人,基本上都是子承父业或拜师学艺而成。”
  在完成彩画的大成门内檐外侧,蓝色的底子上一条条金龙显得十分夺目,精致的纹路似乎重现孔庙千百年来的古朴与典雅,也彰显出了彩画工程的宏大。王明亮颇为自豪地说,这些彩画之所以如此惊艳,得益于所用的材料全是传统材料,而且是用最传统的工艺来展现。
  “这是咱三孔彩画的一大特色,相比其他一些古建彩画工程普遍购置现成的材料,咱们从油灰到颜料,全部是按传统工艺配制而成的。”王明亮说,工匠们会把购买来的桐油、猪血配料等,按照传统工艺所要求的比例慢慢熬制,“而且绘制的时候也全部按照传统工艺进行。”王明亮说,孔庙的彩画十分有讲究,不同的位置工序也不同,“像大成门上的这块上架大木就需要30多道工序。”
彩画工程看脸色
天气不好不能施工

  三孔彩画工程之浩大是许多人所难以想象的。
  尽管工程已进行了两年,但进度并不快,“彩画工程受气候影响很大,天气恶劣的时候无法绘制,有时候绘制完了可能还要看看效果再等上一段时间。”王明亮说,整个工程预计需要七、八年。
  “三孔”古建筑群现有房屋1300余间,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彩画面积约14万平方米。自清末以来,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三孔”等古建筑的彩画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保护维修,只在单体建筑大修时进行过局部修复。所以说,这次三孔彩画工程是清雍正八年以来的第一次全面系统保护维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