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股劲,他们怎会如此优秀
执着的劳动者们,创造出不凡价值
2017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
  0
  /
  1
   .王栋梁 /向俊兵 0朱 华 1郑淑平
  他是对工作认真负责、一年只休6天的“24小时管家”;他是23年在一线苦练技能,为企业产品创新默默贡献的“向一刀”……在第125个“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本报为广大读者讲述几位执着“劳动者”的故事。他们的岗位虽平凡,但却创造出了不凡的价值。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李锡巍

 王栋梁

一年只休6天
被誉“24小时管家”

  “24小时内不管出现什么问题,只要电话一响,他都会第一时间到达,忙起工作来,常常顾不上吃饭。”在汶上义桥煤矿,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主任王栋梁在这个岗位上已工作了5年多。由于对工作认真负责,他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24小时管家”。
  “我学的采矿工程专业,也喜欢这个工作。”2004年王栋梁调入义桥煤矿成了一名普通的调度员。每天面对监控屏幕,接打电话了解现场生产状况,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王栋梁开始努力提高自己,向老师傅请教、研究生产技术和施工工艺。2011年底,王栋梁被调任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主任。很多人都以为调度指挥中心的工作很轻松,其实它是整个煤矿的‘神经中枢’。每天24小时都离不开人,遇到问题,就变成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必须及时准确做到上传下达,随叫随到。
  因为工作特殊,王栋梁在2016年以前,每年加起来也就能休息6天。“也就春节能休息会,一年下来在家都住不到10天,一个月在家也就吃4顿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下半年,矿上开始实施集中休息才有所改善。
  几年来,王栋梁钻研业务进行技术创新,组织设计了多项生产系统改造方案,在破解安全生产难题的同时,也提高了现场安全生产效率。
  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王栋梁经常下到矿井生产一线,有时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始终把企业安全生产、提升经营效益放在工作首位,赢得了全矿干部职工的赞誉和认可。

 向俊兵

23年“磨一剑”
没他攻不下的难题

  近年来,向俊兵向企业提出了150多项质量改善提案和不合格品隐患提案。修旧利费,工装制造修复200余套,制作设备备件300次,关键零部件一年修复近千件。
  44岁的向俊兵是山推制齿车间的一位高级技师。通过努力和执着,他不断创新助力产品升级,增加企业效益。23年如一日,每天和各种机器设备、刀具、精密零部件打交道。轰动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全国首台遥控DE17R推土机传动部件行星轮的精密加工,就出自他之手。
  “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向俊兵说。在他的工具箱里珍藏着各式各样的刀具,每把刀具都有自己的故事。他的手指现在还留有当年在砂轮机创伤的磨痕。“两刀三步车削法”,是向俊兵在多年从事工装制作与设备备件的加工过程中摸索研发的制胜法宝。“通过它在普通车床上加工新产品DH17的连接盘,解决了磨床不能加工的技术难题,加工精度完全满足图纸要求。”精湛的磨刀绝活和精车绝技,为他赢得了“向一刀”的美誉。同事们都知道,在全公司精车领域里,有“向一刀”的地方就没有他攻克不了的难题。
  向俊兵不但在普通车床操作上无人能比,在普通立车、数控卧车、数控立车、数控车铣复合中心操作上也是行家里手。他深信“一巧破千斤”的道理。精湛的操作技能和层出不穷的小窍门、小技巧,征服和影响了他周围的每一位员工。
  
 朱 华

完善产品质量
钻进大棚呆了三天

  一位性格腼腆不爱说话的退伍军人,做出的成绩却让身边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朱华,一位普通企业一线工人,用自己的努力付出攻克难题,为企业一年节省十余万元。
  2016年在农用高端大棚膜生产中,膜面常出现留痕,留痕会改变阳光直射进大棚的方式,影响大棚内的温度。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技术骨干、生产线长的朱华接过这一难题,钻进车间三天三夜没有出来。总共十几道的生产工序,每一道都反复研究,最终攻克了企业20多年没有解决的难题。消除了膜面留痕,使产品质量得到提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一流高端质量标准。此时的他已经20多天没有回过家。
  从去年8月份第一批产品生产使用至今,没有收到一起使用投诉。在谈起自己的家庭时,朱华满是愧疚之心,“因为生产线是24小时连轴转离不开人,所以平时工作比较忙,在单位的时间比在家里多。”朱华的女儿今年高考,这么多年孩子的学习他没管过,也没有去开过一次家长会,家里老人病了都是哥哥去照顾。
  朱华的妻子也是企鹅塑胶集团的工人,贤惠的她知道工作的环境和实际情况,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担子,对朱华很理解也很支持。“女儿特别崇拜他,工作中他是一个肯吃苦耐劳的好员工,生活中是一个细心的好丈夫、好父亲,”这是妻子对朱华的评价。因为忙起来确实在没时间,偶尔回家一次和家人一面第二天就走,对家庭的爱想表达却没有时间和机会。
  
 郑淑平

开拓国际市场
创“反时差工作法”

  因为客户分布在世界各地,就必须面对不同国家的时差问题。郑淑平带领她的团队用“反时差工作法”得到国际客户的认可。
  不是专业出身的郑淑平对国际事务工作却很向往,通过公司的内部选拔考试和为期一年的药学英语培训,回来后被公司安排服务于产品贸易出口,在国际贸易的道路上总结出自己独有的一套工作方法。
  “国际贸易也是一种销售,只不过我们的客户是分布在世界各地,虽然我们不像国内业务员那样每月要出差20多天,但我们必须面对不同国家的时差问题。”郑淑平说。为了提供即时的客户服务,即时回答客户的问题,郑淑平和她的团队总结出“反时差工作法”。
  “要多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去想问题看问题,做国际贸易首先要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这是她常对员工说的一句话。针对世界不同的客户,改变自己的时差。她们团队晚上9点钟不能收工回家,一种工作常态。
  对于南美洲的客户,有时为了给客户打个电话,郑淑平早上6点钟就要到公司,以便赶上客户下班前找到她。2013年争取到的南美洲一个国家政府金额150万美元的制剂标单,就是用他们团队的诚意和努力赢得了标单,开启了鲁抗制剂对该国出口的篇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