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刘秀山
回乡办学一待就是30年
2017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秀山(左一)
     位于宁津县大柳镇李架子村的李架子希望小学,确切地说只是一个农村教学点,一、二年级连同幼儿园,总共3名老师、50多个学生,却解决了周边4个村庄孩子们的上学难题。今年52岁的刘秀山,是李架子希望小学的一名教师,在这里坚守近30年。4月27日,他获评“2016感动德州十大人物”。
  1996年农历春节刚过,刘秀山的父亲病重,弥留之际,父亲向他道出了想回乡办学的想法,这是他筹划了一辈子却未能实现的愿望。刘秀山将父亲的遗愿一直牢牢记在心中。
  1996年5月,刘秀山着手准备创建学校。带着一腔热情,他连续跑了县里和镇上的几家民营企业,请求他们出资办学,然而却未能成功。9月份,在团市委和县教育局的扶持下,学校终于在大柳镇李架子村拔地而起。最初学校设有6个年级,仅靠一两个老师教学。乡村小学待遇不高、环境差,很多老师不愿意来。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目光,刘秀山拉下脸皮,去县城请求那些曾经的同事、朋友来学校教书。1997年9月,李架子小学首批160名学生入学,然而很多代课老师因为条件差,走了一批又一批。
  2008年,李架子希望小学由大柳镇教育办公室直接管理,选派老师来学校任教,学生们有了固定的老师。新老师来了,刘秀山身上的担子却并没变轻松。冬天烧炉子没有煤球了,他去镇上拉;厕所的围墙倒了,他和水泥垒;教室的桌椅板凳坏了,他负责修。
  20年过去了,当年刘秀山筹建的校舍日益陈旧,他又开始琢磨学校改造的事。去年,学校列入“全面改薄”工程,新建了平房校舍,施工期间,刘秀山一直住在工地上,暑假里也不例外。“他身体不好,血糖高,可是工作起来就顾不得了。”看刘秀山晒得黑瘦,妻子刘彩霞心疼地说。
  “这都是咱该做的,任劳任怨地教好学,照顾好孩子们,让他们成人成才。”聊起自己多年来的坚守,刘秀山说从未觉得辛苦,看着一茬茬的学生成长起来,有的回乡创业,有的成了教师、医生,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本报记者 李榕 刘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