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文化串起完整产业链,成旅游商品开发“肥城模式”
外地客到肥城,桃木商品很抢手
2017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魅力桃乡,这些年渐渐成为肥城对外展示的一张靓丽名片,围绕肥城桃木旅游商品,逐渐形成完整的桃木产业发展平台,走出一条县级旅游商品开发的成功之路,在国内打响“肥城模式”。同时,农业游、乡村游、修学游等模式,也进一步丰富了肥城全域旅游版图。

  自创核雕“飞天七仙”
首次参加大赛就获银奖

  位于春秋古城门前的桃文化博物馆,是中国首家桃文化和专业旅游商品博物馆,展览着4000多件肥城桃木雕刻精品。20日,记者来到博物馆时,被一组“梅兰竹菊”核雕作品吸引,4个小桃核整齐排列,雕工精细。在今年的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大赛中,该作品获得铜奖。
  作品的作者李正勇当时也在馆内,跟普通的手工艺人不同,李正勇的右手在2004年一次意外中受伤,只能用左手进行雕刻。2009年,李正勇首次接触桃木行业,不过是帮别人打工,近两年,他才开始自己钻研着,制作核雕作品。在肥城,正规的核雕产业近几年刚发展起来,手工艺人很少,更别说像李正勇这样有些特殊的,他完全没有绘画基础,制作核雕全靠慢慢自学。
  在博物馆里,他为记者模拟了核雕制作过程。刻刀是他特制的小型刻刀,制作时坐在凳子上,弯腰弓背,用左手和右膝盖夹住桃核,左手还要操作刻刀,不一会时间,颈椎和腰就会很难受。正常人做好一个核雕需要2天,他则需要4天左右,“梅兰竹菊”这组作品,他用了半个月才做好。去年他还做了一组“飞天七仙”,共7件,首次参加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大赛,获得了银奖。
  李正勇使用的桃核光泽好,材质细腻,但是很脆,制作时废工废时。“右手受伤后,心情一度很低落,不过制作核雕这件事,带给我精神状态和收入的双重改善,东西主要在朋友圈和网上销售,销量还可以。”李正勇说,他的每个作品都不同,根据桃核自身的花纹进行构思、创作。现在,他的目标指向创作双面核雕作品。
肥城桃木形成产业链条
打造行业内“肥城模式”

  无数个跟李正勇一样潜心钻研的桃乡人,推动了肥城桃木旅游商品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像“程木匠”,是一个桃木作品手艺人,现在更是一个品牌。“程木匠”说的是程银贵,2000年,他来肥城看桃花,却意外被这里的桃园吸引。“老百姓把桃木砍了烧火,我觉得挺可惜,桃木本身也有辟邪的寓意,不如变废为宝好好利用。”程银贵说。
  于是,原本在外地做桃木作品的程木匠,从此扎根肥城,踏上了制作肥城桃木产品的路,他也见证了肥城桃木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渐成旅游产业的过程。2001年,程银贵开始投资肥城桃木,2007年,注册肥城市正港木业工艺品厂,2011年,又注册“程木匠”品牌,近期准备为“程木匠”申报山东省驰名商标。
  在他的店里,有肥城桃木做的车挂、摆件、如意、项链等各种旅游商品。“刚来肥城的时候,我就是个木匠,做桃木作品是我的一门手艺。眼看着这个行当越来越大,桃木作品成了大家欢迎的旅游商品,成了肥城重点产业,我也觉得任务越来越重。”程银贵说。
  据了解,经过10多年产业化发展,肥城桃木旅游商品已发展到30多个系列,4000多个品种,肥城市桃木生产、销售相关企业,达到160多家,从业人员4万人。目前,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占全国桃木市场80%以上的份额。肥城这条县级旅游商品开发的成功之路,也成为国内旅游商品开发的“肥城模式”。程银贵说,现在外地客到肥城,临走前总会带走几件肥城桃木商品,他店里的东西一点也不愁卖,“很抢手。”
小乡村打起传统文化牌
农家乐4个月来了300桌客人

  在仪阳镇,记者亲眼目睹了一片2000亩地的泰山牡丹文化产业园,30多家旅行社正组团在这里踩点。红牡丹、白牡丹,罕见的绿牡丹、黑牡丹等,形成九大色系、十大花型的牡丹特色园。
  园区负责人杨海升介绍,这里从前是一处山头,经过修整,建成肥城市会展中心,但会展中心周围土质差,漏水漏肥,盐碱量也高,本来是不适合牡丹生长的。2014年9月,历时两年的土壤改造开工,牡丹园才以如今面貌展示在游客眼前。园区雇佣了不少散工,多数来自当地石坞村,每人每天工资50块钱。
  57岁的村民马金玲,家里农活不忙时就来园区干活,园区土地流转还占了她一亩多地。“这一亩多地,以前我种的花生、玉米,一年也就1000块钱收入。土地流转后,每年租金就有900块钱,我还能多余再挣一份工资,挺好的。”
  旅游业发展带动农民“转型”,也带动了收入增加。在五埠村,乡村旅游近几年被提上日程,依托老村落保留完好的石头房子,五埠村开始吸引越来越多城里人,来体验农村原汁原味的手工艺,还有纯正的农村文化、风俗习惯。党支部书记赵同军介绍,今年除夕到大年初七,村里来了两万多游客,1至4月,村里18户农家乐已经接待了近300桌游客。
  “这个村以前是贫困村,种点核桃,靠天吃饭。搞起乡村旅游之后,村民思想扭转了,土地流转给公司运营,大家开农家乐、小超市、卖农副产品,像黄豆、山鸡蛋、菜籽油,这都是紧俏品,老百姓受益很大。”赵同军说。
以桃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
打造北、中、南旅游线

  近年来,桃文化旅游,成为肥城旅游发展的靓丽名片。对于肥城市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副市长孙琪表示,仍将以发展桃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重点抓景区建设、乡村旅游开发、桃木产业提升,全力打造北部历史文化及生态休闲旅游线,中部桃文化、红色文化旅游线,南部乡村民俗体验旅游线。
  孙琪表示,将瞄准有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展精准招商,做好北部陶山、牛山景区、翦云山提质升级,增强景区吸引力,力争实现4A景区创建的新突破。遵循差异化发展原则,以不同主题、不同定位打造不同乡村旅游产品,将北部李庄、中部刘台、南部五埠打造成全省乡村旅游建设示范点。
  同时,加大对桃木旅游商品企业的培植力度,努力提升桃木商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力争年底成功创建山东省购物旅游示范城市、中国桃木工艺品产业基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