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院的医改账本:
让利于民半年收入少了六千万
2017年05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9日上午,在山东省中医院,医生在为感冒发烧的孩子进行小儿推拿治疗。 本报记者 陈晓丽 摄
     自去年6月1日起,山东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正式拉开大幕,如今医改新政施行已近一年。对各方而言,医改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在山东省中医院院长赵升田看来,去年是医疗改革具有里程碑的一年。去年下半年,省中医减少收入六千万,在让利于民的同时,医院也过起了精打细算的日子,内部挖潜,降低不必要的支出。
  本报记者 王小蒙
实习生 吕蒙蒙

住院药品次均费用
同比下降一千多

  “去年还有不少人问,为什么专家号这么贵,现在几乎没有人来问了。”在济南一家三甲医院导医台工作的张梅说,去年医改时医院将相关介绍摆到最显眼处,还发放了不少告知单,还是有不少患者前来询问。
  向患者解释医改政策,是她的一项主要工作。如今,不少患者都了解到,尽管诊疗费上涨了,但药价和检查费下降不少,前来咨询张梅的人也渐渐少了起来。
  2016年6月1日起,山东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如今已过去近一年。记者了解到,患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的老病号,纷纷尝到了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
  4月19日,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记者碰到了前来为老伴拿药的王先生。王先生说,老伴患病多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还做过肝移植手术,每周要来拿五六次药。“每次拿药在150块左右,比以前能省下近30块钱,有的药确实便宜了不少。”
  当天,记者看到他拿到的一兜药,有七夜神安片、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阿托伐他汀钙片等,总共花费158元,其中自付28元,自付部分比以前也少花了五六元。
  80岁的徐老太也享受到了实惠。长期患有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她,每次到医院必拿复方丹参滴丸和瑞舒伐他汀钙片。“药品零差价以后,每次拿药能省下十几块,普通专家号价格比以前贵了不少,但总的来说还是省钱了。”
  这一变化在山东省中医院医改账本中也有明显体现。
  “去年是医疗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医改的力度也是空前的。”山东省中医院院长赵升田说,以今年一季度为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增幅(8.43%),与去年同期(17.25%)相比大大下降。住院药品次均费用与去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一千多元,与去年下降400多元相比,降幅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今年门诊药品次均费用涨幅也大大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仅上涨7元。
  赵升田告诉记者,医改以来省中医调整了近两千项医疗服务价格。其中下降最明显的,除了药价外,莫过于检查费用。“核磁共振价格从960元降至550元,CT价格从520元降至400元。因为价格调整,检查费医院少收入320万元。”
水电都省着用
精打细算过日子

  记者从山东省卫生计生委了解到,2016年山东省共有286家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全部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统筹推进编制备案管理、人事制度、价格政策、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前一年半实现国家目标。通过取消药品加成、降低大型设备检查价格等,减轻群众负担近70亿元;次均住院费用增幅同比下降5.86个百分点,平均住院日下降1天。
  医改旨在进一步推动破除长久以来的“以药补医”模式,不可避免会带来阵痛。作为省中医的掌舵者,面对医改带来的医院管理、筹资方式,造血功能和模式的突然改变,赵升田也坦言,这是个不小的挑战。“这一年我们经历的变化是比较大的,不过由于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加上医护人员的配合,医改基本上是平稳过渡。”
  按照山东医改相关政策,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减少的收入,80%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在赵升田看来,医药价格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左手换右手、旧账换新账,这带来的是医院工作方式的改变。“医生的劳务价值有了体现,我们现在考核关键是看工作量,包含服务量、服务质量、技术难度等因素,工作量多回报就多。”此外,医院还给不同的科室制定了不同的药占比指标,另外总费用增长率、门诊、急诊次均费用、住院床日费用、耗材占比、检查检验收入占比等指标,也纳入该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目标。
  与此同时,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还要通过政府补助不低于10%,医院内部挖潜来消化10%共同弥补。记者了解到,省内不少医院通过绩效改革等方式来降低运行成本。
  山东省中医院也不例外。去年下半年,该院服务量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的情况下,总收入却减少了六千万。“这些可以说已让利于民。”赵升田说,因为医院有多年的积累,医改首年并没有那么苦,但如果长期收不抵支,还是会严重影响医院未来发展。
  为此,省中医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来进一步加强成本管控。“除执行新价格体系、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之外,重点通过改进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各核算单元加强成本控制意识,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赵升田说,在保证医务人员收入的前提下降低其他支出,加强物资、材料等的管控,进一步减少浪费等。
  “比如过去医院每百元支出中,就有5元电费、2元水费,加强管理后每百元支出的水电费下降20%以上。”赵升田说,精细化还包括对物流的管理,如过去储存大量物资,现在则减少库存;通过信息化降低过去无效的人力支出,能一人管的事绝不让两个人管;去年下半年还上马全成本运营系统,进一步精打细算过日子。
医改不能
一个方子治百病

  赵升田说,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系、筹资体系、监管体系和法制体系等,都与新时期健康需求有着较大差距,医改也是势在必行。“过去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差距,不能把过多的资源提供到提高质量方面,但现在医疗需求有了新变化,提升生活质量提上日程,健康问题越发凸显。”
  在这种形势下,打破“医”“药”联系、破除以药养医模式是必然趋势。“医改是个系统工程,尽管这次只是改了其中一部分,却是最重要的一环。”赵升田说,已经实行60多年的以药养医模式,不可能一朝破除,医改仍要继续啃硬骨头。
  对此,山东省医院协会原秘书长王秀华说,在全国来看山东医改还是走在前列,也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如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正是去啃医改的硬骨头。
  随着医改的深入,国内不少大型医院被爆出现巨额亏损的问题。在赵升田看来,如果没有足额财政补贴的支持,仅靠医院自身未免难以长久支撑。去年,省中医的日常支出高达十几个亿,加上取消药品加成政府补助那10%的部分,补贴总共不过几千万元。“医院日常运营费用,财政补贴不到2%,在全国来看补贴水平也比较低。”
  赵升田说,药品零加成只是拉开了医改的序幕,接下来会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医改不能一个方子治百病,主要的方子是一样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在这其中,中医特色虽有体现,但还不太够。”
  与西医相比,中药饮片、配方费等体现了对中医的重视,但医疗服务技术含量方面却只体现了西医的手术,中医的技术含量没有得以体现,例如脉诊、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真正中医药技术方面价格并没有变化。“中医望闻问切之后就可开药,但西医要经过各种检查,脉诊包含在诊疗费中,比西医多出的3元无法完全体现中医价值。”
  王秀华也表示,医改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等具体情况,总结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制定更为细致的方案。同时,在制度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还应肩负起监管和服务职责。“可以用信息化的手段,如让医院公开检查率,来防止大处方变大检查。财政投入由重点保供方转向补需方,让患者用脚投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