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教研在路上
姜集小学基于本土孩子现状,推进助学课堂纪实
2017年05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法兴校长与教师们积极探讨助学课堂模式。姜集小学 提供
  4月初,姜集小学刮起了草根教研助学课堂听课风暴。 姜集小学 提供
  老师上课前一天会将教研助学单下发到学生手中。   姜集小学 提供
  课堂上,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姜集小学 提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姜集小学全体老师在安法兴校长带领下,一直探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路子。2016年5月,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会上,南京瑞金小学仲广群校长的助学课堂教学模式使安法兴校长深受启发。2016年6月,姜集小学成立了以安校长为组长、郭书振校长为副组长的6人课程研讨小组,到商河孙集小学实地考察,到南京瑞金小学驻校学习。经过近一年的实践研讨及反复修正,结合较落后农村小学现状,终于在2017年4月基本成型,设计出符合姜集小学实际的助学课堂。
  本报记者 梁越
通讯员 郭书振

转型
  姜集小学地处偏远的农村,承载着50余个村落的小学基础教育。随着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小学出现大面积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关爱与沟通,留守儿童性格逐渐变得孤僻、内向、缺乏自信,课堂效率低,加上功课无人辅导,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孩子得不到全面发展。因而也就有了大面积的后进生,作业完成情况竟然成了令老师们头疼的事。
  为改变以上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嘴巴说起来、脑筋转起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能力,姜集小学于2016年6月成立“助学课堂”教研组,开始农村小学的草根式教研。
  教研组成立后,成员们天天对助学课堂进行集中研讨。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如何让学生张开嘴说话?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如何时刻关注后进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一系列的问题均在教研组内展开激烈讨论。
  经过近一年的反复研讨实践,姜集小学的助学课堂已具雏形。如何将理论与课堂结合?今年4月初,姜集小学刮起草根教研助学课堂听课风暴,全校28位教师一一进行讲课摩课,从课前助学单设计到课中学生学习状态以及课后掌握情况,可谓各显神通、精彩纷呈。随后教研组又总结吸纳所有老师的优点,进一步改进了助学课堂,实现了质的提升。
课堂
  4月6日14时,教师赵福侠为五年级学生上了一节学生思维碰撞、互帮互学的助学课。赵老师在上课前一天发放了助学单,包括课题内容、学习目标、学究过程等。提前预习,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初步了解。
  助学单下发后,学生收获有多少?赵老师将全班30人分为了6个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小组名字都凝聚着组员的智慧。课堂伊始,先让组长用简短的时间检查其他5名同学完成情况并分组作出汇报。
  接下来,师生们开始共同学习并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赵老师先引导学生以各种例子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出示分子与分母同时相加减、相乘除同一个数结果是否还一样的判断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回答正确的小组可获得赋分奖励。
  “我不同意你的意见”“针对这一点我还想提醒同学们”“我觉得这样说更好”“我觉得这样理解也可以”……一时间,同学们在课堂上大胆表达意见,思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完全改变了原来“满堂灌”“一人讲、众人听”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变得热烈活跃、激情四射。潜移默化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已被学生灵活掌握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主体意识被教师唤醒。在课堂上,他们可以自由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最大限度释放自己的潜能,“我要学”的课堂主动性真正体现出来。
变化
  姜集小学的4月,草根教研助学课堂听课风暴席卷了所有教师。“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了,表达能力变强,回答问题更加条理、规范,所提出的问题也更加有深度了。”教师杨仲霞说,“以前老师们要面对一部分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如今在小组长的帮助与监督下,组员们完成作业的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班级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的确,有了助学单的学习,学生们预习不再仅存在于表面,而是可以通过学习目标、检测题全面了解新课的具体内容。“确实如此,仅仅阅读几遍课本,老师无法得知学生预习情况,而查看助学单的完成情况,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便可一目了然。”教师李红说。
  同时,教师也完全改变以前背教案、满堂灌式知识输出的方式。课堂中,教师适时介入,与学生进行思维交流和碰撞,充分享受共同交流与分享的快乐,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与展现。
  他们认为,只有会自学、会思考、会探索;爱提问、爱沟通、爱合作;善交流、善辩论、善反思,学生灵性才能得到舒展,智慧才能绽放。
  这是一种充满着掌声、笑声、辩论声的课;这是一堂小手儿直举、小脸儿通红、小眼儿放光的课;这更是一种充盈着童真、童趣、童乐的生态课堂。
  改变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机遇和挑战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出帮助、促进、催生的作用——这就是助学课堂创始人仲广群校长对这种课的评价。
展望
  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作业完成情况越来越好、教师课堂效率提高并不是姜集小学开展助学课堂的最终目标。“我们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继续后退,学生继续前靠。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之间交流互助共同解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副校长郭书振说,“现在的小组互助方式,也可以延伸引用到班级管理、学校管理中,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的主人。”
  当学生的自助性、互助性形成后,寒暑假便可三五同学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完成假期作业,完全符合乡村留守儿童众多,家长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学习的现状。
  如何继续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呢?“我们今后将创造更多机会到外地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并邀请专家前来为教师和学生作报告,真正将助学课堂这种模式融入、贯通到乡村小学,使得全校形成互相帮助、互促共进的氛围,使整个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安法兴校长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尽管助学课堂还处在摸索阶段,姜集小学全体师生依然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以一种“战斗正未有穷期”的热情,在解决高效课堂的问题上前行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