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找来项目,村委大院成了致富院
即墨5670名贫困户家门口摘掉“穷”帽
2017年05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村民在家门口找到致富活计。
   文/片 本报记者 宋祖锋
  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关键在于找准扶贫项目和致富产业。近年来,即墨市在农村精准脱贫工作中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将项目搬到村民的家门口,使村民不出门就能就业。并且在一些贫困村建设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帮助贫困户解决启动资金,通过“击鼓传花”的模式带动更多人致富。
村民到村委大院上班
  “架起连心桥,走出致富路”,在即墨灵山镇刘家旺疃村委大院大门口两侧,写着这样一副门联。今年3月,驻该村第一书记张晓飞和村庄其他干部一起将闲置的村委大院整修一新,并从即墨市区一家企业引进纸壳外包装加工项目,带动贫困户和村庄脱贫致富,而村委大院也成为村民心目中的“致富院”。
  日前,在村委大院的加工厂房里,今年63岁的村民孙秀兰和其他几位村民正坐在长桌前紧张地忙碌着。“现在挣的钱比以前也多了,日子也越过越幸福。”几年前丈夫去世,孙秀兰独自拉扯着两个子女,家庭收入主要靠六七亩地,一年收入仅有3000元左右,生活十分拮据。今年3月,村里成立手工加工项目后,孙秀兰和其他几位村民每天早晨吃完饭就到加工点干手工活,一天能赚五六十元,工资月结不拖欠,而且还不耽误地里的农活。
  “村里的手工加工项目成立后,受到困难家庭的热烈欢迎。”张晓飞说,今年3月,为了盘活村庄闲置资源,他们积极对接企业,希望引进一些简单易学又无污染的手工加工项目,最终和即墨市区一家企业达成协议。该企业不仅向村庄支付两万元的租赁费,还为十四五名贫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村民和村庄集体增收。张晓飞介绍,下一步,他们打算还要继续引进一些适合村民的加工项目,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击鼓传花”扶贫模式帮助更多村民增收
  脱贫不是一时而是一世。大多数贫困村基础条件较差,容易发生贫困户返贫现象。因此,防止贫困户返贫是实现农村精准脱贫、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关键。
  即墨移风店镇韩家庄村全村主要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土地收益低,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是省定贫困村。自从去年6月开始,村庄积极争取帮扶单位青岛红十字会支持,筹集60万元资金建起14个蔬菜种植大棚,优先提供给贫困户承包,一些贫困户建设大棚所需启动资金难的问题迎刃而解。按照建设一亩蔬菜大棚2万元的标准,承包户每年每亩需要向村集体交纳3300余元的租金,分6年还清2万元建设成本,之后蔬菜大棚所有权归业主所有。
  65岁的贫困户韩德进在去年承包了3亩蔬菜大棚,并在大棚里种植了土豆。“还有半个多月土豆就要收获了,一亩土豆差不多能收入4000元。”韩德进高兴地说,一季土豆的收入就能挣出一年的大棚承包费,一年下来能增收2万元左右,非常可观。
  “村民每年还一部分本金,我们利用这部分资金继续投资建大棚,以‘击鼓传花’的模式,扶持下一户村民通过蔬菜种植增收致富。”韩家庄村村支部书记韩德国说,通过这种造血式扶贫模式,不仅可以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而且可以防止贫困户返贫。
即墨5670名贫困户已全部摘帽
  记者从即墨市扶贫办了解到,产业造血式扶贫模式仅是即墨精准扶贫方法之一,针对不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因地制宜为贫困户制定了产业引领、扶持自主创业、安排就业岗位、电商平台助销、园区带动等措施,让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即墨全市建档立卡内贫困户2220户、5670人已全部脱贫致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