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艺术巨作背后玄机 
2017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韦辛夷先生在稷下学宫学术报告厅谈《稷下学宫》
  由齐鲁晚报主办,齐鲁美术馆、青未了画廊承办的“一支出神入化笔 百代至圣指归人——韦辛夷先生讲述《稷下学宫》创作始末”5月26日上午举办,山东省美协艺术顾问、济南市美协主席、著名画家韦辛夷先生亮相齐鲁美术馆稷下学宫学术报告厅,揭秘《稷下学宫》这一历史巨作的创作过程,带现场百余位听众走进了23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讲座一开始韦辛夷先生就讲述了稷下学宫形成的背景,“从战国初期的赵襄子、魏文侯,到以后的赵惠文王、燕昭王、“战国四公子”、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门下都收养着数千人以上的门客,其养士之规模是春秋时期所不能企及的。由于通过养士的方式可以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声誉,以号召天下,又能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称霸诸侯,所以上层权贵争相礼贤下士,不拘一格地网罗人才,以尽天才之大为已能,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大好局面。”“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齐国就设置了学宫,因为学宫靠近齐都临淄的稷门而设,得名“稷下学宫”,到稷下讲学的学者被称为“稷下先生”,历史上,稷下学宫在思想领域活跃了150多年,上万个“士”在此高谈阔论,进行学术争辩,随着齐国的灭亡才退出历史的舞台。稷下学宫延续繁荣了大概150年,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不治而议论’。通过研究,韦辛夷把创作焦点集中在了“期会”上,所谓“期会”就是指稷下各派定期举行的辩论、讲演、讨论等学术交流活动,全体人员与四方游士都可以自由参加,各家各派都可在这个学术平台上向社会公开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各派也可以互相设疑问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随后,韦辛夷先生又讲述了花费五年时间精心创作完成的《稷下学宫》,这件作品高270cm,长530cm,200余个人物,构图严谨、形象丰富、笔墨精湛,表现手法多样,令现场观众十分震撼,也引来了大家的争相提问。我市一位某中专院校的美术教师对此件作品的前期筹备工作和颇具历史感的“道具”选择、刻画十分感兴趣。韦辛夷说:“我用了相当大的精力来做创作前期的准备工作。事实上,稷下学宫这一大事件最早在《史记》上只有56个字的记载,显然不足以撑起一幅画,只好广泛索求。我几乎购置了和它有关的所有史学、建筑、服饰等方面的书籍,除了人物的表现外,画面中出现的四个青铜基座、柱上的火把筒、竹简、水壶、酒器、玉佩和剑的造型样式以及装饰花纹的种类,我都进行了全面考证。”画面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次关系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在韦辛夷看来,此件作品中最核心的人物就是拿捏了近两个月才创作出的台上这位神采飞扬、言辞激昂的年轻白衣辩者,其次则是中间嘴角微翘的判官。这些重要的形象塑造和情绪描写,都为画面增加了人性灵动鲜活的一面。
  此外,韦辛夷还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表现技法、精心设计以及由稷下学宫这一历史现象为立足点所引发出的未来的一系列学术研究及构思进行了讲解。他说:“一直以来,我对历史题材比较感兴趣,稷下学宫算是我诸多历史主题绘画中的一幅,下一步这个主题我还会继续画,想把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场景继续描绘。”此外,韦辛夷先生还推荐了多本与《稷下学宫》有关的资料书籍给现场观众,希望大家以此幅作品为切入点,更加深刻地了解稷下学宫这一历史现象,多读书,勤思考,让自己可以有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更高的人生修养。         (贾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