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高考
2017年06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立嘉
  1977年,我报名参加了高考,那年内蒙古定于12月13、14、15日考试,北风飕飕地刮,滴水成冰。
  青岛人怎么跑到内蒙古去考试呢?难道高考移民早就有之?
  说起来话长。
  1969年,我初中毕业,是“老四届”,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山下乡。我们号称是“知识青年”,其实是小学没毕业中学没文凭。1970年秋,我随4000多名青岛知青登上西去的列车,奔向内蒙古大草原,成了一名光荣的建设兵团战士。1975年内蒙古建设兵团改为农场,我们成了农工。
  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高考。高考前夕,担任排长的我带领全排参加团部组织的冬季学大寨挖排渠的工作,白天炸开冻土,把土块搬到渠坝上,夜晚自己在寒风刺骨的地窖里点着煤油灯复习功课。我想只要有执著的劲头、刻苦的精神,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最公平的。
  那年的冬天真叫冷,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没有人送考,全是自己办理。
  考场设在公社的一所中学内,我们兵团的考生集中后,团部派马车送我们去。赶考的路上,冷得受不了,就跳下马车在车后面跑一阵。
  考场更是四面透风,破玻璃没有更换,用塑料布挡住,风刮得塑料布哗啦啦地响。屋里生着个牛粪炉子,烟在教室里弥漫着,呛得眼泪直流。可又不敢开门开窗,一开里面的热乎气全跑外面去了,室外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室内肯定在零摄氏度以下。但心是热的,高考是热的。
  1999年儿子在青岛高考,和我的高考比起来真是冰火两重天。
  7月6日,青岛突然进入闷热天,真像进了桑拿室,空气又潮又湿。当时家里没有空调,风扇开大了,复习资料刮得到处都是。更可气的是楼下还有邻居聚在一起打扑克,去请求了几次小声点,可热闹劲照旧,给紧张的孩子平添烦躁。
  高考第二天,突然下起了暴雨,酷暑天来了难得的清凉,儿子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考得越来越好——相信那年的考生后几门功课肯定考得很棒,老天作美啊。
  后来高考时间提前到6月份,凉爽宜人,不冷不热,现在的考生真是好福气啊!也真心希望大家都为考生着想,现在社会都很重视这件事情,很多部门采取行动为考生创造良好的复习条件,不管家里有没有考生,我们都小声点,考大学不容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