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评论员点评:
多看报纸多读评论,必有“无用之用”
2017年06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沙元森         
  每年高考,都少不了全民热议作文的现象。作文得分直接影响语文的成败。我作为高考“过来人”也很关注高考作文如何命题。
  高考首日语文考试结束后不久,我在本报客户端看到了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第一眼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书店工作人员对流浪者和拾荒人员敞开大门,应该不是凭空杜撰的事情。我记得多年前做新闻评论时就特别关注到一则新闻,杭州图书馆因为允许流浪者和拾荒人员入馆读书引起读者争议。这则新闻看似“花絮”,其实有很大的议论空间,因为此事不仅折射了一个城市的宽厚和温暖,还凸显了一些弱势群体经常被忽视的权利平等问题,而“平等”无疑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核心价值观。所以,我们就把这个选题确定为本报的“头条评论”,由我执笔。“一旦社会中有了‘非常公民’,权利的平等就成了空谈,今天你拒绝乞丐进入图书馆,明天就可能在其他场所被另外一些自视甚高的人拒绝。”这就是该篇评论的核心观点。因为新闻评论大多属于“急就章”,回头再看此文,文笔不免有些粗疏,但是立意至今还是站得住的。
  这次的“撞车”看上去有些巧合,但是在网上翻阅了近几年一些知名中学的作文材料可以看出,类似的巧合不是第一次,直到今年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期中语文考试还在引用这个新闻材料。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发,那就是多看看报纸,多读读评论,对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应该大有裨益。一些中学生的习作之所以摆脱不了言之无物、矫揉造作的毛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社会关注不够。平时不关注新闻,也不参与公共议论,一旦触及这方面的作文材料,下笔肯定没有底气。
  确实,文无定法。就一个开放式的命题,不同的学生完全可以写出不同体裁、不同观点的文章,但如果家庭里有一份比较权威严谨的报纸,就能帮助学生了解时事,了解社会,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现在,我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报人,更觉得报纸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并非已经无足轻重。它的“无用之用”随时可能显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