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考这“大考”,亲情、爱心交织
高考既是一场亲情保卫战,又是一场爱心接力赛
2017年06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考生腿部受伤,父亲推轮椅送他进考场。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济宁城区高考考点外,考生进场后,陪考家长们紧张的思绪暂时舒缓了下来。远程来陪考的妈妈赶紧找地休息一下,陪考的姥爷还担心外孙忘带东西,即使没看着女儿进场妈妈心里也踏实。每年的高考,既是一场亲情保卫战,又是一场爱心接力赛,除了家长们,陪考的还有交警、城管、卫生等爱心接力团队。

  本报记者 康宇 于伟 孟杰 姬生辉 见习记者 马云雪
   
二宝给姐姐打气
不哭不闹不输成人

  7日下午,高考第一天的第二场考试就要结束了,在济宁市育才中学考点外,1岁半的小男孩翰翰格外引人注意。在爸爸曾兆利的怀里一起等着姐姐。穿着黑色T恤,牛仔背带裤,手里摇着小扇子,尽管晒得有点蔫,但不哭不闹。
  清脆的铃声响起,小翰翰隔着老远就看到了姐姐,咿咿呀呀地挥舞着小手,姐姐曾若涵也倍感惊喜,上来一个大熊抱,随便在弟弟脸上亲了一口。
  “这么热的天,怎么把他也带来了。”看着弟弟晒得通红的小脸,姐姐若涵有些心疼。
  “这不在家也闹腾么,就带着他一起了,来给你打打气,你妈也来了,一会咱吃完饭再一起回去。”爸爸乐呵呵地说。
  “看到弟弟来给我打气,挺幸福的。”若涵告诉记者,还有一天,希望一切顺利,然后一家人出去好好玩一玩。
  “二宝(儿子)出生的这段时间,女儿正在读高二、高三,她正是学业最紧张的时候,每天除了复习就是复习,但一有时间,就照顾弟弟。”曾兆利说,一家人难免会把更多的把重心在二宝身上,但女儿争气,学习上没让家人操过心。
  怀里抱着儿子,牵挂着考场上的女儿,曾兆利嘴上虽抱怨着,眼里透出的是满满的幸福。
俩外孙参加高考
老两口一天陪一个

  7日早晨8点,在济宁一中(太白校区)考点,在陪考等待的人群中,72岁张凤春和73岁的侯继儒夫妇坐在树荫下格外显眼。
  “凑巧了,俩外孙一起参加高考。他俩是我带大的。今天在这陪外孙,明天去实验中学陪外孙女。”说这话时,侯继儒的目光不时打量着校门口,生怕外孙忘带了东西。他年轻时从军25年,无暇照顾3个女儿。外孙出生后,侯继儒主动照顾起外孙们的生活起居。
  老两口都是退休工人,一谈起外孙时,侯继儒眼睛亮亮的。“这孩子有志气,昨天吃饭的时候还说,他一个人以后要赡养6个老人,就冲这一点,高考必须考好。”对孩子的这份孝心,老两口既骄傲又高兴。
  6日,侯继儒还给外孙开玩笑,“姥姥家的外孙都是‘小狗’,吃饱饭就走。”
  “等上了好大学,找了好工作,发了第一个月的工资,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姥爷打酒,给姥姥买新衣服。” 外孙的一席话,让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
  “学习没管过他,他倒是争气。原来班里考第7名,高考前考到了全班前三。”侯继儒说。
打篮球意外骨折
心疼父亲自己进场

  7日中午11点,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半个小时,考生小阮的父亲就推着轮椅接儿子,一路上,小阮的妈妈默默记住途径的餐馆,心里琢磨着儿子中午的食谱。
  在学期最后一堂体育课上,小阮像往常一样打篮球,没想到一场意外让他的腿骨折。  事先没申请,等到考试时,才知道小阮的考场在4楼。 “我想背他,他不让,他这是疼乎我。”虽然只有17岁,但小阮个头比父亲高一头,也比父亲壮实,看到父亲背自己吃力,在两名爱心考生的帮助下,小阮坚持自己进入考场,上到4楼。
  “脑门上冒汗,气喘吁吁的。”小阮的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个劲地自责,考前应该打个申请,孩子早上都不敢喝水,就怕上厕所。
  为了方便,小阮的父亲提前就近租了间高考房,只需5分钟的路程。6日下午就已入住,房间不大,一张双人床一张书桌就满满当当的。
  伤筋动骨一百天,一提起孩子,小阮的妈妈王巧兰心里很难受。“手术后,他在医院一住就是16天。”王巧兰说,此后的半个月,儿子一直在家复习,一直学到半夜。在父母心里,不求儿子能扬名立万,只要健健康康的就行。
丢下农活来陪考
没见着面心也踏实

  抱着一个包袱,考生全部入场后,陆女士找了块空地坐着。
  早晨7点出门,路上堵车,一个多小时才来到济宁一中考点。没来得及看女儿进场,陆女士觉得这样在门口静静的等着也是好的。
  家里的8亩蔬菜大棚正赶上播种期,懂事的女儿考前一晚就借住到叔叔家。虽说不让妈妈来陪考了,但陆女士不放心,放下手里的农活赶了过来。
  “她不知道我来,早晨没打电话。”陆妈妈觉得能给女儿一个惊喜也不错。
  “快考完的时候,我就去门口等着,她肯定能看到我。”陆女士说。
  早晨出门出得急,“我给她带了几盒奶,还有几个蛋黄派。”陆女士说,知道女儿不喜欢吃甜,但考试消耗能量,还是希望女儿能吃上几口。
  “大棚里的西红柿收完了,正忙着点豆角。”陆女士说,就这一个孩子,平时孩子住校,18年来第一次大考,即使没见着面,在外边等着心里也是踏实的。

父母心里的那杆秤 平安比成绩更重要
  或叮咛嘱咐,或无声拥抱,或默默注视,在考场外,上千名父母默默地看着孩子走进考场,高考这趟列车将会把孩子带往不同的人生。  “妈妈你快回去啦!”“好好好,你进去我就走。别紧张啊,平常心就好。”抱了一下妈妈,孩子就踏上了考场。而答应女儿的母亲食言了。
  “中午做什么饭?”“以清淡为主吧,炒个土豆丝。”“孩子太累了,我回去给她煮俩鸡蛋。”看着孩子踏进学校门,她并未离去,而是转身和旁边的几位母亲讨论起当日的午饭。直到学校大门缓缓关闭,她才骑上电动车回家做饭。
  父母的爱是不计成本的,他们可以多年不买一件衣服,却可以不眨眼订一间300无左右的旅店,他们想给予孩子最好的,不求回报。 
  阅尽千帆,父母用自己的青春趟出了一条路。他们明白,高考前的人生单薄如纸,越往后的人生,生活才会现出它的本来面目。
  18岁的少男少女终将走向社会,那时等待他们的有生活的重压和琐碎的人生。父母用自己的翅膀将孩子纳入自己的羽翼下,可他们终将老去,希望孩子们能有双抵御生活风险的臂膀。父母心里那个杆秤,比成绩更重要的,就是孩子们的平安顺遂。
  本报见习记者 孙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