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的憧憬与现实无奈
2017年06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师文静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题与24小时书店有关。恰在此时济南睿丁岛生活美学书吧关门的消息爆出,“24小时书店”该何去何从再次成为焦点。“24小时”作为一种书店经营模式,不仅是将营业时间拉长,书店能否承载人文价值,能否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尤为重要。
  在网络电商的强大冲击下,2012年-2013年全国多家具有人文情怀和文化地标功能的实体书店纷纷倒闭,承载了读书人无数美好回忆的济南三联书店和致远书店也消失。2014年实体书店寻求转型突破,不少书店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开始转型“24小时”。媒体投以极大关注度,文艺青年奔走相告,这一热潮似乎再度引起了大众对书店的热爱和向往。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实际运营中,24小时书店需要成倍投入人力和物力,成本大增,其公益性远大于盈利,举步维艰。除了北京的三联韬奋书店这种政府拨款扶持,以及有政策优势的新华书店办的24小时分号店,不少赶潮流的民营24小时店,基本上靠着打造阅读者栖息地的情怀赔钱坚守着。睿丁岛两年赔了40万元,发起人徐长东维持该店的动力就是推动济南的夜读生活。但是,没有配套的环境和夜生活城市布局,24小时书店运营将很困难。济南晚上10点街上就冷冷清清的,没有多少夜生活,一家24小时书店立足于此,需要勇气,更要有坚守的智慧。
  将营业时间拉长,将书店装扮得很文艺很时尚,既有各种创意产品也有各类咖啡饮品,但作为一个文化空间,这只是其探索创新经营的初级模式,对读书人的吸引力还不够,如何将其打造成一个读者思想交流和碰撞的人文空间,这一步才是最难的。睿丁岛也做过读书会、夜读、讲坛等吸引文艺青年的活动,但这只是找到了小部分兴趣相投的阅读爱好者而已。像连锁书店方所一样能将全国文化名人请来做交流,对一般的小书店而言很难。说到底,真正能维持一家书店运营的除了超强的文化品牌,还要有密集的客流量。一家24小时书店应该生活在一个入夜文化生活仍很丰富、鳞次栉比各类商铺人群川流不息的氛围中。这种场景,在一线城市或许常见。
  但另外要说的是,一家24小时书店的消失,扯上太多情怀、情愫,甚至认为是城市人文环境、文化火种的削弱,是一种拿城市文化做挡箭牌的夸张行为,逻辑肤浅。没有24小时书店,大家就不读书了吗?没有24小时书店这个城市就没有文化底蕴了吗?当然不是,书店的存亡更多的还是市场需求或者运营策略,在没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民营书店更应该量力而行。当然,一个城市没有24小时书店,还可以有大的书城,各种特色的专业书店,比24小时书店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的人们是否热爱阅读,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读书的,能自信地回答出这些问题,这座城市才是一座充满灵性和书香的文化之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