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记者张刚:
胡同里走出的党代表
2017年06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1年10月29日,张刚大篷车将爱心图书送到大水井小学。
  2011年10月28日,张刚大篷车的大牌匾挂进公交车厢里。
     本报记者

  齐鲁晚报记者张刚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长年坚持深入社区,服务基层,从2001年起就推出了“走千街巷进万家门,忠实记录百姓酸甜苦辣——张刚在您身边”这一名牌栏目,以笔墨体察民情民意,用镜头反映群众心声,写出了一批反映时代本质、反映人民心声、反映真实生活、鼓舞人民斗志的好新闻作品。
  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为更好服务社区居民,2010年3月,张刚工作室推出了“张刚大篷车”进社区服务活动,深入基层进社区为市民送服务,为市民提供免费检测食品安全、免费送医、送文化等各种便民服务,在全省捐建起120多个张刚大篷车爱心图书室,每年举办贫困学子免费游学、寒冬送暖助贫迎春等活动,筹集爱心款及爱心物资,为居民送温暖。
  在深入社区的过程中,张刚同志还总结出了跑社区“六字诀”:认准一个“苦”字,落脚一个“民”字,做到一个“实”字,坚持一个“廉”字,突出一个“新”字,咬定一个“学”字。一个“张刚”带起了一群“张刚”,“六字诀”也随之在更多记者身上发扬光大。
  在2012年,张刚还与济南市各职能部门联动,成立了“城市公共服务联盟”,与职能部门一起,进社区为居民解决难题。热心公益服务,参与精准扶贫,从2010年至2016年,总共筹集价值500多万元爱心物资,为居民“寒冬送暖”、为贫困学子送“新年新衣”。2012年,又与共青团山东省委共同发起“齐鲁志愿者”公益活动,在全省发起5多万名志愿者展开志愿服务;在2017年“齐鲁志愿者”服务五周年之际,又展开首届优秀“齐鲁志愿者”评选。
  张刚参加工作17年来始终坚持在业务一线,深入基层调研、写稿。在2016年,针对秸秆禁烧、棚户区改造、精准扶贫、社区养老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采访,在工作中把新闻工作和省人大代表的调研结合起来,在田间地头蹲点调研,写出了《秸秆禁烧,人海战术背后的无奈》《二钢生活区蹲点记》《老年公寓的最后一个中秋节》等文章。紧跟时代步伐,2015年就推出融媒栏目“底层行走”,2016年采写的《人防烂尾,管理者当拍案而起》被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亲自批示,要管理部门解决难题。《一个省人大代表的孤岛小区调查》,获得广泛好评。
  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扎根基层。从2012年起,张刚和他的团队为加深与社区居民联系,先后创办了《解放路大社区》《甸柳社区报》《文东社区报》《新姚家》《二七社区报》等五份社区报,深受居民喜爱。党员活动创新有亮点,2016年,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齐鲁报系党总支与济南市历下区名士豪庭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共建党员联系点,推出“芳邻共建”社区党建活动品牌,张刚同志带领报社年轻党员与社区党员共同参与社区党建,举办了四点半课堂、艺术团、社区文化节等邻里共建活动,成为济南市历下区的党建亮点。社区党建也成为齐鲁晚报“两学一做”的重要抓手。
  依托张刚工作室推出的“张刚大篷车”进社区活动,先后获山东省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山东省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2011年11月6日,“张刚大篷车”百期之际,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同志作出重要批示。2012年6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山东卫视等对“张刚大篷车”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在全国新闻战线引起强烈反响。“张刚大篷车”也被确定为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典型。
  坚持新闻职业精神,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操守、良好的职业形象赢得人民尊重。从一名“胡同记者”,张刚成长为济南市第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山东省十次党代会代表,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从而引发出“张刚现象”——以实际行动践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要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名让党和人民信赖的记者。
  2017年6月17日,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共76名,本报记者张刚就是其中的一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