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星坚强”终于等到你!
先后10次轨道调整,历时半个多月中星9A独自“爬”上3.6万公里轨道
2017年07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星9A
     刚飞出地球后不久,它就被遗落在“半路”上。这是一颗名叫“中星9A”的国产卫星,因运载火箭发生异常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但靠自带的燃料独自在太空中“徒步”行进,爬升2万多公里,于7月5日成功定点,完成了一次长达16天的“太空自救”,堪称中国“星坚强”。

  历经重重磨难
“徒步”爬上3.6万公里

  2017年6月19日0时1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卫星。然而,卫星刚随火箭飞出地球不久,就因火箭出现异常,被遗落在1.6万公里的太空,而它离预定轨道还有2万多公里!
  “一开始以为遥测乱了,时间一分一分过去,越来越揪心。”一位工作人员事后回忆说,那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现场气氛特别凝重,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周志成和中星9A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魏强在现场稳定工作人员情绪,组织大家持续进行卫星数据判读。很多老专家也陪大家一起熬夜,研究对策。
  这时,一个积极的信号鼓舞了所有人。卫星太阳帆板、天线顺利展开,工况正常,而且卫星上的一个关键设备——地球敏感器可以正常使用。这意味着,地面的工作人员能够靠它确定卫星的姿态和相对地球的位置,并依靠卫星自身的推进器点火来完成变轨。魏强告诉新华社记者,卫星轨道高度不足的情况以前也遇到过,但这一次这么低究竟能不能成功,谁也不敢保证。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决不放弃!经过紧急研判,专家们决定尽全力挽救这颗星。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飞控试验队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密切配合下,中星9A卫星开始了“徒步”长征。卫星先后完成了10次重新点火,准确进行轨道调整,多次频繁穿越地球周边的中、低轨道的辐射带,也消耗了很多燃料,历经重重磨难,最终卫星成功定点于东经101.4°赤道上空的预定轨道,各系统工作正常。
把每公斤推进剂
都抠得恰到好处

  据航天科技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官方微信消息,负责中星9A飞控的试验队队员在火箭出现异常后的两周时间内连续作战,把每公斤推进剂都抠得恰到好处,甚至在最开始的两天内,队员们加起来睡了不到五个小时,第一天睡了一个半小时,第二天三个小时。除了睡觉外,队员们更是忙得连吃饭都没时间,两天只吃了两顿饭。
  最终,通过连续奋战,在发射后的第16天,飞控团队完成了卫星定轨工作,比原计划的20天缩短了4天,卫星寿命衰减状况目前未知。
这颗卫星工作后
南海岛礁也能看电视

  “中星9A”被称为卫星界的“睡美人”,因为早在2008年它就已经启动研制了,而那时它有另一个名字“鑫诺4号”。鑫诺4号启动研制两年后,由于市场原因被封存了起来,这一存便是六年。六年之后,带着另一个名字“中星9A”再一次回到大家的视线中。
  它是一颗基于中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抓总研制。卫星采用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起飞重量超过5吨。星上设计有24个Ku频段转发器。卫星信号覆盖中国境内,并专门设计了南海波束,以满足生活在南海海域及岛礁上的民众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方面称,根据专家审查意见,长征三号乙遥二十八火箭问题定位于三级滑行段姿控发动机滚动控制的推力器出现异常,目前已完成“技术归零”和“举一反三”工作。
  而负责发射“中星9A”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一起被称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三兄弟”,它们包揽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的“主力”火箭,发射次数约占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次数的三分之一,保持着很高的成功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龙乐豪在接受“新华视点”采访时表示,在航天这个高风险的领域中,一发火箭至少有1000多个元器件,光电缆的长度就能达100多公里。即便航天技术领先世界的强国也不能保证100%的成功率。例如2016年9月,美国猎鹰9号火箭就曾在发射台上爆炸。
  龙乐豪说,对中国航天人来说,问题出现了不可怕,发现问题就一定要解决。更何况,中国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和可靠性一直居世界前列。
    据新华社、中新社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