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成长的沃土、成才的摇篮
曲师大附中60载铸就名校品牌
2017年07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姬生辉 通讯员 尹弘震 付洪霞

  位于东方圣城曲阜的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今年即将迎来60岁的生日。60年一路走来,60载辉煌历程,学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骄人的办学成绩、独特的办学特色展现着绚丽的风采,并成为一所社会信任、家长满意、学生向往的名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古老土地上,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以其卓越的实力、独有的魅力,成为曲阜莘莘学子成长的沃土、成才的摇篮。
  抓根固本,成绩骄人
  曲师大附中贯彻落实“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思想,秉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以“强化精品意识,追求全面发展,弘扬儒家文化,加强国际交流”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以教育观念创新带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这一中心任务,开展教学实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
  学校的管理目标是全面实施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造富有特色的办学经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基础实、素质优、能力强、特长鲜明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学校重视教学改革,注重尖子生培养,注重学生能力拓展,探索实行小班教学、分层教学、实验教育、学科讲座、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尖子生培养的教学管理体系。学校注重自主招生及综合素质评价招生,以学科竞赛及作文竞赛为依托,取得了骄人成绩。2017年高考文理科文化课考生625人,本科上线531人,本科上线率85%。其中,理科最高分696分,全省排名第19名;文科最高637分,全省排名第98名;艺体考生95人,本科上线78人。
培养名师,打造名校
  学校本着“着眼未来,发展为本,铸造名师,打造名校”的思想,依据学校实际积极实施青年教师培训计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经过努力,许多中青年教师在教育的各个领域脱颖而出,成为教育的一个亮点。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明确,措施得当,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曲师大附中有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在职教职工23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山东省特级教师7人,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76人,一级教师75人。山东省和济宁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80余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106人。
  近十几年来,学校教师在《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论著、教参40余部;8次获得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一等奖;承担10项省部级重点横向联合研究课题,独立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为“树名师、创名校、育名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育人,铸就品牌
  学校各类教学设备齐全,有优越的实验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学校建有专用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办公楼、艺体楼等,购置了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系统、高亮度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学校建成了领先时代潮流的国学教室、地理探究实验室、历史探究实验室、心理咨询中心、语音室、学生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全自动录播教、音像编辑室、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等专用教室,建有全数字多媒体千兆校园网、数字化校园电视台,校园无线网络已覆盖全校。图书楼藏书75000余册,有300多种报刊杂志,配有标准化的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育人的方向,努力推动制度、德育、精神、课堂文化等的建设,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文化艺术节为抓手,提升学校发展层次,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明风尚的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德育建设。在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上,学校实行“6636”德育体系,通过仁爱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尊重教育、责任教育,让学生完成六种品质的培养及六种习惯的养成。 
  同时,学校实行奖学助学机制,每年投入35万元奖励基金,每个学期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并对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学生发放助学金,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注重加强与国内外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自2005年以来,学校已与韩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近50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暑期定期举办国际交流学生夏令营。
  曲师大附中组织学生访问美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