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长山
2017年07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范公祠
     □张永红
  在邹平县城和东面的长山镇之间,有一个叫礼参店的村庄。初来此地的外地人往往会对村子的名称感到好奇,当地的老人会娓娓道来,向客人讲起范仲淹和村庄的一段往事。
  北宋一代名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勤政爱民、为官清廉和名篇《岳阳楼记》闻名于世。虽然不是山东人,但他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山东度过的,他的青少年时代与一个已经消失的千年古县——长山县结下了不解之缘。
  范仲淹出生于江苏苏州的吴县,自幼身世坎坷。两岁时生父去世,母亲贫困无依,无奈改嫁给山东籍的小官朱文瀚。4岁时,范仲淹随继父回到故乡——山东长山县的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并改名为朱说。此后,他在长山生活了20年,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青少年时代。
  范仲淹自幼很有志气,读书非常用功。长大成人后,他常去家乡附近长白山麓的醴泉寺拜师苦学,跟随僧人一起晨昏诵读。当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拌着切成碎末的咸菜,早晚各食两块,吃完继续读书,成语“划粥割齑”的典故即来源于此。在长山生活了近20年后,范仲淹长大成人。23岁那年,他告别家乡,外出求学。他先来到位于睢阳(今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求学,三年后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榜,考中进士,开始了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仕途生涯。后经奏请朝廷批准,恢复范姓,更名仲淹,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道路。可以说,长山是他人生的起点,长白山麓的苦读为其一生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范仲淹从政为官后,始终不忘对他有养育之恩的长山县。在辞世的前一年,62岁的范仲淹奉命到青州任职,途经长山,特回哺育自己的故乡省亲。闻讯而来的众乡亲在距县城十里的地方列队迎接,范仲淹早早下马步行,频频拱手,“礼参甚恭”,向家乡父老嘘寒问暖。当时正值小麦抽穗的初夏时节,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留别乡人》诗:“长白一常儒,荣归三纪余。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鼓吹罗前部,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为纪念这段佳话,后人将其当时回乡大礼参拜之地改名为礼参店,并一直保留至今。
  长山县建县历史悠久。隋朝统一以前,河北省武强县曾侨置于今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的固玄庄一带。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其境内西南有长白山,将侨置的武强县改名为长山县,并将县治迁至今邹平县的长山镇。至1956年被撤销,长山县共存在了1358年。历史上的长山县辖区范围包括今邹平县中南部、淄博市周村区大部、张店区西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商业重镇周村,直到1950年和张店合并成立张周市之前,一直归长山县管辖,是当时长山县名气最大的乡镇。
  长山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80年前,我省抗战史上三大武装起义之一的黑铁山起义就发生在这里。1937年底,在中共党员姚仲明、廖容标领导下,时任长山中学校长的马耀南率领学生,来到位于县域东部的黑铁山脚下的太平庄(今属淄博市张店区卫固镇),发动了著名的黑铁山起义,打响了鲁中抗日的第一枪,从此,抗日烽火迅速燃遍齐鲁大地。1939年7月,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的马耀南在牛王庄突围战中壮烈牺牲。为纪念马耀南烈士,1943年长山县改名为耀南县。后再经调整,1956年3月,在全省行政区划大调整中,长山县建制被撤销,其辖区分别划归邹平县、周村区和张店区等地。
  在当年范仲淹寄宿就读的醴泉寺景区新建的范公祠大门两侧,镌刻着一副对联:“宰相出山中,划粥埋金,二十年长白栖身,看齐右乡贤,依然是苏州谱系;秀才任天下,先忧后乐,三百载翰卿著绩,问济南名士,有谁继江左风流。”这既是对范仲淹经历和政绩的高度概括,更道出了他与长山古县的一世情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