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集团军事化矿山救护大队,煤矿安全的“压舱石”
用生命抢生命的逆行者,第一时间冲向最危险的地方
2017年07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队员们分工协作,抢救伤员。
  全副武装单兵作战,图像可以直接回传到指挥中心。
  破拆挡路大石头。
  抬出井下伤员。
  队员们徒步进入救援区域。
  全副武装徒手爬绳训练。
  负重快速通过独木桥。
  蒙眼拆装呼吸机。
  负重25公斤跑步训练。
     在兖矿集团总部驻地邹城,有一支成立于1991年的军事化矿山救护大队,过去的20多年里,他们参与过数十次矿山事故和自然灾害救援工作。在旁人眼里,他们是与死神争分夺秒的逆行者,他们要在逃生者之间穿行,第一时间冲向最危险的地方。

  文/图 本报记者 黄广华 汪泷 李岩松 通讯员 吴玉华 张金红 侯伟晶

平时练就扎实技能
危难时刻方能显身手 

  14日清晨,当上班族还在被窝里为起床而挣扎时,大队的救护队员们早已穿戴整齐,他们身背近40斤的呼吸器、肩抗16斤的灭火器,开始徒步拉练。
  如果您以为带着几十斤的装备只是跑圈的话,那就太小看了这些身材壮硕的队员们了。跑圈结束后,他们要仅靠双手爬上十余米高的绳索,还要在150秒内拉动100下沉重的检力器,用最短的时间爬过十余米长仅半人高的矮巷。所有这些训练,都要带着几十斤重的装备进行。
  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为的是危难时刻显身手。当日上午10点,训练结束后,队员们乘坐救援车辆,跟随着装备车、照明车、雷达车等救援车队,开赴邹城峄山景区进行救援演练。
  在峄山脚下,队员们穿戴好装备,带上破拆钳、起重气垫等设备,登上峄山。在几处因大雨而发生巨石滚落的现场,队员们将起重气垫塞进石缝中,通过充气将巨石缓慢撑起,随后又用重达几十斤的破拆钳分开另外两块巨石。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在队员们娴熟的操作与高科技设备的完美结合下,救援演练圆满完成。
师徒切磋练本领
培养出单项比赛冠军

  “出了事故,别人往外跑,我们得往里冲。”这是队员们开玩笑时经常说的话。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哪怕是三伏天,队员们也得背上几十斤重的设备、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每天坚持训练。“只有技术过硬,发生事故的时才能尽可能地救出遇险遇难人员。”大队直属一中队三小队队长曹恒标说。
  在队员中间,曹恒标的绝活向来被其他人所佩服。“我在2014年的全省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中获得过呼吸器操作个人第一名。”曹恒标说,这种重达40斤的呼吸器,他在不到4分钟内能迅速拆卸并组装完成,还要检查确保能够正常使用,“为啥要拆卸组装呼吸器,因为在矿井下一旦呼吸器发生故障,我们能够自己迅速排除。”
  在当天的演练中,曹恒标的学生——90后队员付洪超表演了蒙眼拆装呼吸器。虽然戴着眼罩,他却在一分半钟内完成拆卸组装。
  为何如此娴熟?“这都多亏了平日里和队长的互相切磋。”付洪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拜曹恒标为师后,师徒俩经常互相检查呼吸器拆装,一个人掐表,另一个人拆装,久而久之便造就付洪超的高超技艺。在集团公司组织的岗位技术竞赛中,他获得蒙眼拆装呼吸器个人第一名。
经验时刻积累中
为了肩负的安全责任

  既然下井救人,矿井的环境自然非常熟悉,这对于来自煤矿一线的工人来说不算难事。作为肩负着鲁西南地区数十座煤矿安全责任的救护队员们,他们仍时刻做着积累。
  救护大队先后数十次参与全国范围内的矿难、自然灾害等救援工作。在他们的记忆里,每一次救援都犹如和死神打交道。曾在美国举行的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中获得医疗急救个人第三名的张祥忍回忆说,2011年省内一煤矿发生爆炸事故,他和队员们第一时间下井救人,“井下的环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当时参加了那场救援的几名队员说,这是因发生爆炸引起的事故,当时井下的温度达到60多摄氏度,“人进去根本呆不住,每进去15分钟便要退出来,用高压水枪冲刷煤壁降温。”张祥忍说,在里面呆上几分钟就感觉到严重口渴,整个人都处在脱水的状态,“身体扛不住的时候,连个扶的地方都没有,因为到处滚烫滚烫的。”
  十余次的救援经历,让张祥忍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2003年他获得“山东省煤炭工作劳动模范”后,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和队员们一起研发了装备车、密闭墙启封器等设备,为救援工作节约了不少时间。

  扫码看精彩演练视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