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与“青春”有个约会
“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走进胜利油田,“95后”与“老油田”思想碰撞
2017年08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大学生了解油田生产流程。 通讯员 柳和 摄
     7天耐人寻味的采访经历,14个闻名油田的采访地点,22个心怀大志的大学生记者,一场关于石油企业转型、变革、发展的深刻认知……7月29日,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与中国青年报社共同组织的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胜利油田站)落下帷幕。无论是胜利油田大王北油区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拼搏奉献的精神,还是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四化”后的变革与智能,亦或是胜利发电厂、鲁胜公司节能环保、绿色高效发展,都化作为青年人心中的诗、笔下的文,他们将这次活动演绎成精心编排的舞台剧。当绚丽张扬的青春与沉稳悠久的油田相遇,谱写了一曲昂扬向上、有血有肉的胜利与青春的赞歌。



  本报记者 邵芳 
通讯员 史忠华

青年心中的
大王北油区之魂

  “工作舒适、生活安逸。”是来自桂林电子科技大学“96”后学生陈扬想象中央企的工作生活状态。
  在7月29日的分享会上,陈扬预设的影像画风突变:员工办公室内的一排方便面、泥泞难行的进井路和狂风暴雨的咆哮、雨天巡井被吹得七扭八歪的雨伞、还有河口采油管理十区综合管理室主任付荣荣脸上灿烂的笑容。
  陈扬觉得大王北油区有种别样的美,甚至超越了自然环境,这源于油田一线员工的乐观向上、拼搏和奉献,这种美让他在重新翻看采访视频时热泪盈眶。
  蜕变源自陈扬与付荣荣的不期而遇。18年前,和陈扬年纪相仿的“油二代”付荣荣来到了距离河口城区50公里外的大王北油田,这里地处偏远,四处都是荒凉的滩海,常有风暴潮来袭,保油上产任务险重。18年来,她无怨无悔地工作,风雨无阻地巡井,像呵护孩子般照看油井,期间6年春节坚守岗位。别人看的是大王北的艰苦环境,可她看见的是大王北辽阔的天空和父辈们传承的“拼搏奉献”精神。
  在人们追求高品质物质生活的背景下,为什么这群石油人却愿意扎根偏远艰苦的地方,是来自复旦大学的申曦霖最感到疑惑的事。“刚到大王北时觉得这片海真荒凉啊,可因为有了这片海与油田,我和我的爱人相识、相恋,还有了爱的结晶和如今的生活,所以无论现在的形势多严峻,我都会守在这个让我成长的地方。”一名普通石油人,用简单却饱含感情的话语直击她的心田。
  陈扬与申曦霖都认为大王北是有魂的,那就是一代代石油人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传承的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精神,精神的财富超越了物质的财富,在看似贫瘠的土地上绽放绚烂的花朵。这正如一名员工所说:“只有荒凉的滩涂,没有荒凉的人生。”
  为了以年轻的视角记录大王北的点点滴滴,陈扬随中青报的老师在此进行为期两天的拍摄。白天他们奔波采油、作业现场,记录这里最真实的工作环境;夜间他们随员工巡线,记录员工的工作状态,并采访他们内心真实感受;深夜大学生记者们忙着整理采访稿件,剪辑视频片段。
  据了解,在两天的拍摄过程中,他们只休息了两个多小时,但陈扬内心却非常满足。告别时,弥漫于陈扬心间的是深深的不舍,“难忘大王北精神,难忘可爱的石油人。”
青年笔下的
海油陆采平台之廓

  碧海蓝天腾白浪,红装赤胆谱青春。智擒黑金献祖国,且留绿水与儿孙。
  胜景倚东营,星罗密油井。利谋国运兴,匠拓技能静。油流源源迸,浪潮怎薄情?田野荒又僻,却闻爽朗声。
  这两首诗,第一首是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巡线站站长吴大伟之作,另一首是南开大学大学生记者吕金全对的和诗,意思都是表述青东5壮美的轮廓与匠人豪迈的情怀。
  在来到胜利油田之前,吕金全对传统能源行业的认知停留在重污染、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高的阶段。然而当汽车沿着狭长的进海路缓缓驶入位于莱州湾西部极浅海海域的青东5时,看见的景象是海鸥翱翔,浪花拍岸,涛声与油井运行声相和,眼前碧海蓝天。“这个因石油开发而建设的人工岛,宛如一座度假岛。”眼前的一幕,让吕金全有着别样的感觉。采访过程中,吕金全与吴大伟相识,便有了作诗的灵感和思绪的源泉。
  吴大伟是个湖北的小伙,研究生毕业后怀着看一看大海的梦想和出去闯一闯的理想来到胜利油田,并见证了青东5的蜕变与发展。
  “海油陆采既要争取产量效益,更要安全环保。为担心出现安全环保事故,员工每四个小时都要进行巡线,并严格检查管线生产运行状态、详细记录生产数据,工作压力、工作强度都很大。”吴大伟说,以“四化”建设为支撑的油公司体制机制改革,让青东5的油井生产实现数据实时传输,每天源源不断的大数据让生产更高效,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员工劳动强度。
  “现在已经好太多了。”采访中,吴大伟告诉吕金全他已经爱上了青东5,爱上了这个偏远却蕴含生机的地方,他的感情以诗为寄,他也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为油田做贡献。
  除了对石油人的敬佩,吕金全更感悟到这座人工岛上执着攻关、锐意革新的石油精神。他眼中青东5不仅是碧海蓝天的诗情,更是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的精气神。
  在青东5生产现场,申曦霖了解到员工唐海东仅用1元的小改造就解决了人工岛上20个外国进口仪表的漏电问题,从而年可节约维修费7万元;在代旭升创新工作室,吕金全听闻了代大师放弃了陪同家人回老家的机会,独自前往孤岛帮助徒弟解决革新难题的故事;在马广俊创新工作室,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李雪菲震撼于基层班站“人人有专利,个个能创新”的创新创效合力。
  在活动总结会上,吴大伟的诗情画意、代旭升的低调风趣、薛梅夫妇的朴实无华……一幕幕如电影般出现在吕金全的脑海中,他利用四个小时完成了一首胜利组诗,“五十多年的日记摞成了小山,严谨严厉造就了工人的模范,你说你是一口油井,高速运转还想再为油田事业奉献五十年……”
青年脑海中的
胜利油田之画

  来自福建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陈文忻,此前并没有接触过传统的能源行业,因此她对油田的印象只停留在书本上,积极参加大学生记者训练营的目的就是要一探究竟。     在青东5,陈文忻见证了泥浆、污水全部回收至陆地处理,得知采油管理区采取光纤测漏监控技术,实时监测管道、严防原油外泄,“青东5更像是一幅海天相连、大气磅礴的水墨画”。在胜利发电厂,她见证了这个巨大城市加湿器如何实施绿色发电,并且通过持续改造达到超低排放,“电厂是一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油画”;在河50丛式井组,她明白了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生产区通过技术突破、规范管理实现油井运行与城市发展共存,“河50丛式井组,是一幅油井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工艺画”;在鲁胜公司,她见证了鲁源胜坨集输站采油污水余热回收利用的节能创举,“鲁胜公司是一幅充满石油人绿色环保智慧的画卷。”
  这一幅幅画卷汇成了胜利油田满含诗情画意、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环保画面,也改变了陈文忻起初对传统能源行业“脏乱”的印象。
  “如果再看到贴吧中关于诋毁石油石化行业的只言片语,我一定会用自己的经历给予回击。”来自湖北大学的马骁对此也深有体会。
  经过为期7天的深入采访,来自19所高校的22名大学生看见了一个真实全面的胜利油田,也见证了油田在低油价下破冰前行、保效创效的精气神。“无论是顽强拼搏的石油精神,还是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都丰富了石油人的精神家园,让人震撼感动。”陈文忻说。
  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韩辉在观看大学生记者们的采访成果后表示,大学生记者从小故事入手畅谈油田转型发展,以年轻人的视角真实反映了胜利油田的故事,让大家见识了一个高水平、高能力的大学生记者队伍,“祝愿大学生记者把胜利作为根据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