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在德州运河古街广场上,市民跳起广场舞。 本报记者 马志勇 摄
本报8月8日讯(记者 刘振 路龙帅) 每天夜幕时分,在东风路岔河桥锦绣川风景区热闹的锣鼓声里,几十名老人踩着步点扭起了大秧歌;在董子园风景区小广场内,伴着节奏感十足的现代舞曲,二十多位市民跳起了交谊舞……现如今,日益火爆的广场舞已是德州街头一景,成了不少市民的生活日常。8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全市广场舞爱好者人数已达10万人以上,对于活动场地的需求不断攀升,相比于地广人稀的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广场舞场地更为稀缺。
“我跳了3年广场舞了,最喜欢跳水兵舞,因为它的音乐很欢快,舞步也不难,两个人在跳舞时还能不断交流。”今年62岁的闫秀芬女士,每天晚饭后都会和老伴去明月湖广场跳舞,在这里老两口认识了一堆老朋友,每天大概有20多人一起跳,锻炼身体的同时拉拉家常,已经是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据德州广场舞协会负责人刘培强介绍,目前全市的广场舞爱好者在10万人以上,“由于很多街道或者农村的广场舞爱好者相对分散,且专业级别的队伍较少,暂时无法统计具体人数。”他还说,德州广场舞协会成立于2016年12月份,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在广场舞协会登记在册的专业级别队伍在300支左右,人数3000余人,而且这个数量仍在增加。在协会成立之时,全市仅有专业队伍百余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个数量增加了近两倍。
“广场舞爱好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年龄段集中在55到65岁之间。”刘培强告诉记者,跳广场舞的专业队伍中,几乎全部是女性,男性占比极少。这部分人一般都已退休,或是平时工作较少,业余时间较多,跳广场舞已成为她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他还说,水兵舞、僵尸舞、佳木斯健身舞步、健身秧歌等都是德州广场舞出现频率最高的舞种,像《中国美》、《家乡美》等大众化的曲目较为流行,不过一些个性化的曲目相对小众,并不太受欢迎。
针对广场舞场地问题,德州市老年体协秘书长崔勇谈到,“农村地区的广场舞场地比较充足,基本上每个村都建了文体小广场,关键就是城市地区存在场地不足,”特别是人口密集的老城区,经常会有广场舞场地被汽车占用,因此闹矛盾的事儿也时有发生,譬如天衢路中国银行附近的小广场,人就在车缝里跳舞。
崔勇还提到,建议政府投资的公共健身场所向市民开放,不光要对公民个人开放,还要对一些非盈利的民间健身组织开放,小区里尽可能规划建设一些室内健身场所,确保居民在阴雨天、雾霾天也能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