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山东省青年技能形象大使王晓菲:
为备战比赛,热恋时关掉手机
2017年08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周国芳 见习记者 王小涵 

设备更新了,技术也要更新
  “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设备在更新,那么我们就要更新操作技术,提高效率。”作为一名技能创新人才,王晓菲不断学习“充电”,在三尺车弄、经纬之中编织自己的青春华章。
  2001年9月,王晓菲高中毕业后,只身一人从德州陵县报考来到德棉技校。经过三年在校学习,2003年7月被分配到德棉股份有限公司细纱车间,当上了一名挡车工,从此开始了在常人看来既简单又平凡,既枯燥又乏味的挡车生涯。
  但这个17岁的少女有着自己的人生信念与梦想,“要干就干最好”成了她不懈的追求,“当一名纺织状元”成了她梦寐以求的理想。于是她抓紧一切时间虚心学习,刻苦练兵,一年后便成为车间操作种子队员。
  过去,工人在企业不受重视。对此,王晓菲深有感触,“评选技能形象大使的活动让社会看到技能人才创造的价值,未来对技工院校的学生和技能人才是一种激励,能够吸引更多像袁强、曲笛这样的青年技能人才。”
  王晓菲算不上天资聪慧,操作技术也不是最好,甚至在操作种子队里长期处于“替补”的角色。但不服输的她从没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在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只要老师给指出来的不规范的动作一定要改正。她就这样执著着、坚持着、努力着。
  2008年3月传来将要举办全国大赛的消息时,她兴奋异常。“人生难得几回搏。我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拼上一回,搏上一搏,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于是,为了心中那不泯的梦想和追求,她坚持每天班后练兵,衣服口袋里天天装着《细纱挡车工操作法》,就连宿舍床头也贴着一张张写满操作要领的小纸条。
总结接头方法,速度提高两倍
  “有空就学,有空就背”,王晓菲每天除了短短四五个小时的睡觉时间,就是练操作、背应知。为了不分散自己的精力,当初正在热恋中的她关掉了手机,一连十几天都没同对象联系。经过紧张苦练,她终于在全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上取得了总分第六的成绩,获得了参加全国大赛的资格。
  为迎接更激烈的全国大赛,实现梦想,王晓菲不敢有任何懈怠。在大家的一片赞誉声中,她冷静地分析省大赛中暴露出的单项操作速度慢、得分低等问题,细心琢磨,潜心研究,一个动作反复练上百遍,直到不再出错为止。
  离召开比赛闭幕式还有两个小时时,突然接到大赛组委会的通知,她考了第一名。听到这一消息,她激动得与带队老师拥抱在一起。在2008年全国棉纺织行业细纱工职业技能竞赛中,王晓菲夺得冠军,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今年,王晓菲所在的车间用工极其紧张,每次下班后她都主动留下来,帮助轮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主动到难纺机台、高难品种区域值车,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喝水,但都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任务。
  有一段时间所纺的产品品种,缠堵挂十分严重,清洁难做,断头多且不好接,王晓菲分析对比后发现,国产钢丝圈要比进口钢丝圈好用,经过改进,断头减少了,质量更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还节约了器材费用。工作中她还总结出了氨纶包芯纱“食指勾断氨纶丝”接头法和“罗卡丝紧密纺”皮辊上单手接头法,这种操作方法,减少接头动作50%,速度提高了2倍,质量合格率提高了30%。
创新培训法,顶岗周期缩短2个月
  王晓菲还甘为人梯,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积极做好新入厂学员的“传”、“帮”、“带”工作,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做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尽快掌握操作要领,在最短的时间内顶岗。
  为了能让新学员尽快适应车间情况,王晓菲大胆提出了新工培训改进意见,设立专人专项培训方法,缩短了培训时间,提高了培训效率,使新工由原来需要3个月学习操作,缩短到现在只要1个月就能顺利顶岗,缓解了车间用工紧缺的问题。
  同时,针对新工操作不良对纱线造成的质量问题,王晓菲专门精心选择并拍摄了生产中的一些图片,利用工余时间,将这些图片制作成培训课件,并提出了预防和操作改进方法,以此来对新工进行培训,减少了因操作不良造成的纱疵。
  王晓菲是德州恒丰集团一位细纱操作员,平凡的职业背后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同时,她也是山东省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此次当选首届山东省青年技能形象大使,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誉,但更体现了山东省对技能人才的重视,这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意味着我接下来要在岗位上付出更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