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环境下投其所好抖机灵
“脑洞大开”解读经典成风
2017年08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与十多年前于丹等文化学者掀起的“鸡汤式”经典热不同,在网络自媒体语境下,大V和畅销书作家们对古典诗词、文学名著的解读更加犀利和麻辣,也更加“脑洞大开”。继六神磊磊、王芳等人用轻松故事文风解读唐诗后,畅销书作家成君忆“雷人”重写《三国演义》之举也引起关注。对经典的通俗化、轻松化解读历来在大众中很流行,但也有专家提醒说,不要在哈哈一笑之后失去了阅读原著的兴趣,这样反而对传统文化造成伤害。
  本报记者 师文静

“唐诗俱乐部”里
杜甫成学渣

  自媒体环境下,“花式”读唐诗成为一景,据称六神磊磊粉丝千万,而主持人王芳讲唐诗,也在网上引发了家长和孩子的关注。
  六神磊磊构建了一个唐诗俱乐部,李世民被封为“主席”,韩愈是“常务副主席”,王维是学霸、大腕,杜甫则是等着逆袭的、高考才考400分的学渣。这种出奇求新的说法虽然比较“雷人”,但却符合“10万+”的风格,也让六神磊磊很快就笼络了一大批粉丝。
  最近火到全国巡讲的主持人王芳,她的唐诗解读课面向中小学生,以风趣幽默为主。她说“杜甫是个倒霉蛋儿”,讲王维的“一个超级大别墅里的故事”,都很受欢迎。
  最近成君忆将“三国演义”写成了《烈火三国》,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关注和争议。成君忆将经典原著的古体诗全改写成了现代诗,诸葛亮以《烈火歌》《雪花之歌》《大梦歌》出名;大乔、小乔变成了大桥、小桥;貂蝉竟然还有一个姐姐,是关羽的妻子……简直成了同人小说。
解读经典从“熬鸡汤”
到“标题党”

  对经典的通俗化解读,各个时期都有自身的特点。之前一些学者或作者对于经典要么是“熬鸡汤”,要么就与职场、情场、经营谋略等相结合进行实用演变。自媒体兴起后,浅阅读兴盛,对经典的解读又开启了“标题党”“金句制造机”的流行风格。
  自媒体上流行的唐诗讲述方式,多以讲诗人的细微思愁、儿女情长、升迁贬谪结合诗歌呈现出来。与其说是读诗,不如说是作者在讲自己心目中的诗人江湖。仔细分析这类文章,虽然活色生香、戏谑幽默,但夹杂了太多作者的想象力推断,很少触及唐诗的写作手法、思想性以及美学境界,与其说是以小博大,不如说作者是投其所好,抓住了不少读者追求娱乐化浅阅读的倾向。有读者称这种写法好玩,顺便也抖抖机灵:“六神你尽管写,王维的棺材板我已替你按住。”
  这种“花式”解读的确吸引了大批粉丝,但这能否真正推动读者回归阅读经典,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有人也批评说此举并没有为大众提供好和真的学问,也没有给读者提供理性、科学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
通俗化不能伤害
经典根基

  用通俗方式解读诗歌或经典而受大众追捧的,历来都是毁誉参半。一位古典文学研究者告诉记者,现在流行的对经典的各类解读确实太过浅显,但不能因此就彻底否定它。“一方面传统文化一直在复苏,唐诗宋词和古典名著读者群庞大;另一方面不要对通俗的解读一刀切地批评,因为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也需要普及。”
  回头看,传统文化的每一波流行都与现代化解读、当下性解析分不开。十年前,于丹在《百家讲坛》讲授《论语》而名声大噪,因其解读与当时人的心理需求相契合。虽被学者痛批给读者灌输“心灵鸡汤”,但不少人的确因此而读起了《论语》。这也说明,不管是历史还是经典名著,只有与当代接轨才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进而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其实,经典的通俗化传播,一直与学界的所谓“本体研究”兵分两路,并行不悖。在学界,传统文化的研究大气磅礴;而在民间,传统文化经典是智慧的宝库,可以去取经,也被用来取财。
  但对于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解读和普及,四川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沈伯俊也向记者表达了隐忧,经典的通俗化解读与仅仅取悦大众不同,人家听了觉得有趣好笑,结果呢?听了以后就不想再看原著,这事实上是对经典、对民族文化根基的一种伤害。而生动的讲解使大众了解经典好在何处、妙在哪里,从而让大家更有兴趣去阅读经典,这才达到了普及的目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