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了几百个诗歌群,诗句随手发
网络时代给诗友们开辟了新天地
2017年08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海洋大学举办诗歌朗诵会(资料片)。
     《红楼梦》里的海棠诗社,才子佳人共聚一堂,品诗会友的场景令人欣羡。网络时代,天南海北的诗友聚在一起成为可能,尽管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诗歌逐渐趋于小众,但零门槛的朋友圈、诗歌论坛等,让爱好者们找到了展示的广阔平台。有诗人认为,无论什么年代什么职业,写诗的人都是为了安顿自己的灵魂。
  本报记者 范佳        

  山大里的“旁听生”组建诗社品诗会友
  山大诗社第二次聚会开始前,马阳走在山东大学的校园,正逢狂风卷着秋雨,落叶纷飞。他心有所感,涌上了一句诗:秋风携雨肆虐,满地金叶如花。
  校园里的诗友圈,总是充满着青春的才情。
  2015年,山东80后诗人马阳去山大中文系旁听有关唐诗、美学方面的课程。他虽是个“旁听生”,但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阳春三月的一天,第一场春雨即将降临,马阳在山大中心校区海棠花下久坐,看到花瓣像雪花一样哗哗飘落,被眼前的美景打动,于是拿出手机写下文字。
  “从没见过,如此美丽的花。白里泛红,优雅地,将自己完全打开,毫无遮拦地,展示美妙的身姿……”《天堂花开》一气呵成,这是马阳创作的第一首长诗,当时山大教唐诗的孙奇老师读后,称其是“用现代语写成的初唐诗”。
  就这样,马阳常和老师、同学们探讨诗歌。班里同学何小松写诗颇有心得,他向马阳提议:“何不成立个诗社,广纳诗友?”说干就干,马阳在网络上发布了山大诗社社规,并创建了山大诗社的聊天群和公众号,社员最多时有四五十人,以大三大四的学生居多。
  一次,山大诗社社员龙景安用毛笔写下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千佛山上千佛卧,红叶谷里红叶响。马阳读后,觉得“卧”字用得不妥,因为千佛山的佛像是姿态各异的。于是他将这句诗改成了一副对联:千佛山上千佛异,红叶谷中红叶似。
  不久,龙景安又遇到了一副对联的上联:“一个人等一个人”,怎么也对不上来,于是发到了山大诗社的聊天群里,马阳立即对出了下联:两只虎生两只虎。正当马阳得意洋洋之时,山大学生丁冉传上了自己想出的这么一段:一段路丰一段路(1+1>2),一段路逢一段路(1+1=2),一段路讽一段路(1+1<2),一段路奉一段路(1+1=0)。
  对于写诗,90后丁冉显得很随性:“有了想法就随笔记录,很少刻意去写。”
  校园给了马阳很多文学的滋养。去年,他参加了山大海子诗歌节,和全国各地的诗人欢聚一堂。当听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改编成优美的歌曲时,马阳感慨,古代诗歌都可以演唱,现代诗歌更该唱出来,让更多人领略到诗歌的美。
  诗歌热降温是时代选择,也是诗歌自身规律使然
  与现在不同,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对于年轻人来说有着更为神圣的光彩。那时诗歌在中国的繁盛景象令60后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夏海涛记忆深刻。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最盛行的要数朦胧诗派,在诗歌圈,要是不会背几首他们的诗,用现在的话说就out了。当时买书不易,夏海涛还手抄过《朦胧诗选》,北岛、顾城、舒婷等诗人的诗集也曾出现在他的手抄本上。
  1986年秋,《深圳特区报》和《诗歌报》联合举办《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在那个时代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记。刚刚写诗的夏海涛看着周围如春笋般涌现的诗歌团体,心潮澎湃。“诗歌成为青年人的生活方式。”青年诗人夏海涛,挑头成立了泰安历史上第一个现代诗歌社团——泰山诗社,并油印出版了诗刊《太阳神》。
  市场化浪潮兴起后,社会对文学的热情逐渐让位于对致富英雄、创业神话的追逐,诗歌也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如今再次反思1980年代的诗歌热,夏海涛说,上世纪80年代,各种媒体极不发达,人们获取的资讯非常少,所以诗歌成了人们精神生活和娱乐生活的一个共同载体。而现在的网络特别发达,QQ、微信、微博等社交资讯类应用的普及,使得资讯能够很快传遍世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图书、杂志、书信等,文学逐渐被边缘化。因而作为文学皇冠上的那颗明珠,诗歌愈加小圈子化。这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诗歌自身规律使然。
  “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机器诗人‘小冰’,它写下了大批诗歌,词汇的华丽程度十分惊人。但是由于缺少了情感的温度,许多诗人一眼就可以从一堆诗歌中认出它来。”夏海涛感慨,优秀的诗歌是小众的,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独白,包含着诗人对世界和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思考,它不易被绝大多数人理解。但是,如果诗人在表达中选择不同的策略,在浅显的文字层面,让大多数人理解,同时在更深层次隐含着诗人的更高思索。这样的诗歌就能成为“既是小众的奢侈品又是大众传播的精品”。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写诗是为了安顿灵魂
  尽管诗歌有小众的一面,但诗歌的独特魅力依然吸引着大众。
  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59岁的楼管大叔魏茂周自从2014年爱上写诗以后,他的生活变得多彩起来。那年清明,朋友给魏茂周发了一条节日短信,用押韵的词句表达所见所感,激发了魏茂周写诗的兴趣。
  虽然初中都没毕业,但魏茂周特别好学,不仅看了很多书籍,还常与老师同学交流,有位同学送他的新华字典已经被他翻脱了线。如今,他的写诗水平大有长进,“趵突黑虎碧水流,鸟啼蝉鸣微风柔。水绕泉城游人醉,河围烟柳水中游……”平日里,魏茂周喜欢把新创作的诗歌随手发到朋友圈。
  如今,像魏茂周这样的诗歌爱好者仍有很多。夏海涛分析,现在写诗的人群非常复杂,有所谓的精英阶层,包括大学教授、政府官员等,更多的是社会白领,比如学校老师、企业管理人员、大学生,也有一部分是打工者以及其他社会底层人员。这是一个橄榄状态的结构,两头小,中间大。“其实无论是什么职业,所有写诗的人都是为了安顿自己的灵魂。”
  马阳认为,网络时代促成了大众诗歌热潮的又一次迸发。尤其是在如今人们连标点符号都懒得用的时代,诗歌这种随意、简洁的表达形式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现代人的需求。他加入了几百个诗歌交流群,群中各年龄段、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还有不少农民诗人。
  马阳发现,诗歌爱好者们在没有门槛的网络平台上找到了施展的空间。“仿佛回到了唐宋时代,作诗没有任何目的性,哪怕是发布在朋友圈中,获得了几个赞,就很令人满足喜悦。”
  “当然,也存在少部分想在网络上通过写诗获得收益的人,比如在一些微信公共号上,诗写得好,点击量大,粉丝们打赏得多,作者可以获得五五分成。”马阳说。
  网络不仅为诗歌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造就了诗歌界的网红,余秀华的一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就在网上迅速流行开来。
  “余秀华成为网红,并不代表诗歌已经红透的现实。实际情况也许恰恰相反,正是由于非诗歌的炒作,使得诗歌已经偏离了自身的运行规律,成为一种吸引眼球的工具。”夏海涛说,许多读者是冲着“脑瘫”“农民”“女诗人”“睡你”这样的关键词去关注余秀华的。这样的结果不但伤害了诗人,而且误导了读者,更伤害了诗歌。所有一切的背后,是浮躁和文化的不自信造成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