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登州府 千年苏公祠
2017年08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于永军
  蓬莱阁上有祠,曰“苏公祠”。这苏公不是天上星宿,也不是民间传说中的神仙,而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人物——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蓬莱乃传说中神仙聚集之地,苏东坡缘何会列班于绿野仙踪的蓬莱阁上?原来,这里还有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十月,苏东坡由黄州调任登州(今蓬莱)知军州事,成为登州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然而,他十五日到任,二十日却又接到调任礼部员外郎的任命,十一月初便平调晋京离开登州。也就是说,他在登州任上仅仅五天。就在这短短五天中,他深入地方了解民情,视察海防,居然为蓬莱做出了三个重大贡献。
  首先,苏东坡两次登临蓬莱阁,留下了《望海》《海市诗》《海上书怀》等十多篇诗文佳作。其中,《海市诗》独领风骚,诗云:“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皆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诗中描绘的“海市蜃楼”,恣肆汪洋,仙气回荡,为蓬莱仙境平添了迷人的色彩,打造了一张千古不朽的旅游名片。此前,蓬莱阁只是耸立丹崖山上默默无闻的建筑,借助苏东坡的诗句,从此成为群仙毕至的海上仙阁。
  除了写出诗作佳品,苏东坡还连上两道奏文《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乞罢登莱榷盐状》,直指军事与民生。登州乃北方著名的海军要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苏轼深知登州对于大宋王朝的重要,因此奏文中鲜明指出太平中潜伏着危机,建议朝廷加强蓬莱沿海防务,固定驻军,教习水军。这道奏文很快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在蓬莱阁下建成了刀鱼寨,为不久后发生的边患提前做好了准备。
  当时,登州府灶户(煎盐之人)煮盐为生,老百姓的食盐本来可以从灶户那里买。而榷盐制度规定,灶户所产的盐只能卖给官方,由官方再转卖给百姓。普通百姓买不起盐,只好少吃或不吃盐,以致身体因长期缺盐缺碘导致虚弱患病。发现这一制度的弊端后,苏东坡不畏触及一些权贵既得利益,疾愤上书请求免除登州榷盐制度,准予蓬莱沿海一带“灶户以煮盐为生,百姓赖灶户食盐”,即让灶户直接把盐卖给百姓,官家收税即可。由于奏章分析有理有据,也很快得到了朝廷批准,为蓬莱百姓争得了不食官盐的优惠政策。
  为了报答和颂扬这位心系百姓的好官,表彰其为民请命的功德,登州百姓集资在蓬莱阁东侧修建了一座苏公祠,祠内供奉着苏轼的拓本画像,卧碑亭上有其楷书的《海市诗》。
  我曾几次游过蓬莱阁,每每站在苏公像前,联想和品咂“五日登州府,千古苏公祠”之说,便会陷入一种沉思:苏轼虽然为官艰难坎坷,数遭贬谪,但他勇于为民担当。四十载为仕,三十多年地方官任上,始终关注百姓、重视民生,每到一地都留下了兴利除弊、功在百姓的实绩。尽管从秦始皇坐龙墩时起,就不乏至蓬莱寻仙求长生之人,可悠悠几千载,有谁见过真正的神仙?又何曾有人寿齐天地?然而,在蓬莱阁上,在苏公祠的故事里,我似乎找到了人的一个“长生”之道,这就是:“长生不老”在人民心中。苏公祠之所以被冠以“千古”之谓,只当了五日登州府的苏东坡连同他的故事,之所以被蓬莱百姓世代为继地敬仰和传颂,以至成为蓬莱阁上一道特有的人文景观,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壮哉,五日登州府!美哉,千古苏公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