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银鱼
2017年08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树庆
  羊口,是莱州湾的一个海边小镇,靠近小清河入海口。静静的小清河,紧贴着小镇北边流淌而过。
  小清河是淡水河,也有潮涨潮落,但多数时间是舒缓的、安详的。河海交界处地势平坦,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芦苇,绵延60华里。春天,葱绿一片,如铺向天边的绿绒;夏天,碧绿如茵,微风轻拂卷起层层涟漪;秋天,抽穗放花,如姑娘般娇艳俊美;冬天,芦花飘舞似浊浪排空,令人顿感浩瀚壮阔。
  因它的存在,这个小镇演绎了许多别具一格的风景:靠它的水,养壮了芦苇荡里的黄眼蟹“嘟噜子”;在入海口的盐碱地上,黄蓿菜铺就了天然“红地毯”。因水质清澈,河面上水鸟戏游飞翔,夹岸绿荫成片,多有水闸、桥梁点缀风景。
  小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小清河入海处捕捞的一种当地俗称“面条鱼”的鱼类。活鱼几乎通体透明,最大也就十来厘米,身体细细的,活像一根面条,学名叫银鱼。是小清河知名的特产,也是这个小镇的名吃。炸熟的银鱼,肉质丰满细腻,吃起来有一股猪肉般醇厚肥美的香气。后来,我去外地品尝过不少名声在外的银鱼,太湖银鱼、西湖银鱼、鄱阳湖银鱼……鲜则鲜矣,却没有羊口银鱼那种独特的香气,这大约得益于小清河与渤海的共同滋养吧。
  银鱼,古称脍残鱼,别称面条鱼。对于银鱼,史学家司马光曾赞“银花脍鱼肥”,诗人张先也曾描述“春后银鱼霜下鲈”。银鱼因浑身纯白、闪闪如银,故名,多在海水和河口淡水混合处繁殖。旧时的小清河,水质清洁,两岸芦苇茂盛,适宜银鱼生长繁衍,银鱼也就成为小清河最知名的特产。银鱼因其味极鲜美,在辽金时代就成为皇家贡品。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云:“大者四五寸,身圆如筋,洁白如银……优重小者,爆干以货四方。”
  春天三四月份,气温上升,小清河流入渤海的河水有了温温的感觉。银鱼游入小清河入海处,产卵后,再游回深海域。这时节,小镇的渔民跟了鱼汛,白天黑夜捕捞尚未产卵或已产卵的银鱼。白天,一条条渔船拖了细眼的渔网跟了鱼群围截捕捞;入夜,万盏渔火,船老大们看不见鱼群,便将渔网在水里下了,等候鱼群自投罗网。读小学时,村里常会有“银鱼哎,新鲜的银鱼哎”的叫卖声,毛蓝布衫的渔家大嫂光脚板挽着裤管,挑一副敞口的竹篮,来兜售刚捕来的银鱼,探头一瞧,一堆银鱼在竹篮中洁白如玉,真正的出水鲜啊!
  听母亲说,食用银鱼时,不需去鳍、去骨,甚至连剖腹取脏、抠鳃等环节都不需要,清水洗净即可。在小镇生活的渔民深谙其鲜美之道,摸索出煎、炸、炒、烩、炖等数十种烹饪技法:芙蓉银鱼―端上来就是一大朵美白美艳的花,银鱼莼菜羹雪白映翠绿,大有鱼戏莲叶间的意趣,自是油炸烟熏所不能及。一碗银鱼羹,缓缓饮下,会淡忘膏粱厚味。小镇人能把吃这等俗事,做得跟弹琴一样古雅,不免叫人倾心。
  如今在菜场上也有银鱼卖,但大多粗大无光泽,且浸在水中,要买儿时的银鱼成了一种奢望。忆旧时,每年一季下银鱼的日子,全家人都想尝个鲜。母亲将家里的玉米或豆子用篮子挎出去,换回一瓷盆银鱼。用水洗了,放在簸箕的干面粉里使劲晃,然后五个一堆,将尾处拢在一起轻轻一捏,粘了蛋糊放在油锅里煎。待银鱼的两面有些变硬发黄,母亲将葱姜八角末撒在上面,多多地浇了醋,加点酱油,盖上锅盖,用文火慢慢地炖。出锅后,掐一把小香葱,有一种浓浓的香。
  行走在小镇,任海风吹拂,衣角飞扬,唯有儿时的那碗银鱼汤让我想起就嘴馋。老旧的灶台,黑漆漆的铁锅,舔舐的火苗,冒着热气的银鱼汤出锅了,喝上一口,滋滋的鲜味通过味蕾进入脾胃,进入人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