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
新导演扛起抗衡好莱坞重任
2017年09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从2006年《疯狂的石头》后,一些新人导演开始引领票房。从宁浩、乌尔善、赵薇、薛晓路、徐峥到吴京,这个新的导演群体,却始终处于无法命名的局面。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有专家指出,这一新导演群体的共同特点是遵循“工业美学”原则:秉承电影产业观念、类型生产原则,游走于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
  新导演出身各异
  这一批新导演出身各异:“演而优则导”的赵薇、徐峥、陈思诚、邓超,“写而优则导”的韩寒、郭敬明,学院派出身的薛晓路、曹保平,拍广告、视频出身的乌尔善、李蔚然、卢正雨,“海归”背景的金依萌、李芳芳,自学成才的非行、吴京等。
  导演陆川曾指出,“第六代”导演是完整的一代,是电影节培养起来的,而这些新导演是中国电影市场培养起来的,一直在寻找自身和市场需求的平衡。
  按照商业性、艺术性的关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这样划分这个群体:有的导演更加偏重商业性,如宁浩、徐峥、滕华涛;有的导演能相对平衡好这对矛盾,如乌尔善、刁亦男、曹保平;还有一小部分人坚持走文艺片路线,如杨超、毕赣、张猛、韩杰等。
  他指出,这一新导演群体的生存环境是一样的:中国电影产业化大发展、互联网势不可挡、技术极大提升等。“这些导演没有‘第五代’导演以启蒙者的姿态述说精英话语的欲望,也不用体验‘第六代’导演在工业与艺术之间无处安身的迷惘,他们在票房和口碑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绩得益于他们游走于电影工业化生产体制内,并能处理好与个人风格表达之间的关系。”
促进本土类型片发展
  专家指出,大部分新导演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着好莱坞商业大片、类型电影的耳濡目染,类型电影生产成为他们的重要电影生产规范。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副研究员刘藩把中国新导演群体在类型片上的创作分为4类。第一类是具有海外专业经历的类型片导演,如《捉妖记》导演许诚毅、《非常完美》导演金依萌等,他们自觉地把海外类型片经验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
  第二类是乌尔善、吴京、宁浩、徐峥、薛晓路、丁晟、非行、陈思诚等成熟的本土化类型片导演,他们熟悉市场和观众,已积淀了票房号召力,是代表产业未来趋势的中坚力量。
  第三类是类型意识明确的青年导演,其资历略逊一筹,但作品已经获得市场认可,如《绣春刀》导演路阳、《滚蛋吧!肿瘤君》导演韩延、《火锅英雄》导演杨庆、《煎饼侠》导演董成鹏等。
  第四类是追求个性化表达的类型片导演,如《烈日灼心》导演曹保平、《罗曼蒂克消亡史》导演程耳、《师父》导演徐浩峰等,他们的个人表达冲动开拓了类型片的边界,促进了本土类型的多样性发展。
  “这4类类型片导演,正在以导演新势力的姿态逐步扛起抗衡好莱坞的重任。”刘藩说,“只有这些导演的群体发展壮大了,才能提升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夯实产业基础。”
       (白瀛 王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