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篆书改革家
2017年09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修从涛

  每天6点起床练习书法,一练就是近10个小时。从济南高新区管委会退休的老干部滕运成每天过着退而不休的生活。76岁的他酷爱书法,立志传播传统文化,他对中国篆书颇有研究,成为一名篆书改革家。
  8月25日,在第五届济南艺博会上,滕运成携带他的篆体书法作品《毛主席诗词》亮相,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在篆书领域,其他书法家大都是用短锋、硬毫,但滕运成却推陈出新,创造了长锋笔法,硬毫和软毫兼用,并且巧妙地将秦、汉、唐、清几代篆书的玉箸、铁线、倒韭、缪篆等笔法融为一体,将象形、大篆、小篆、金文、甲骨等体有机糅合在一起。
  滕老说,他从小喜欢中国文化,尤其酷爱书法。最初是写行草,但是他发现研究篆书的人太少了。为了继承和传播中国篆书,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开始着手篆书研究。
  “别人的篆书重心在正中,但我的篆书形体修长,重心偏高,笔画上面密集,下面疏朗,线条布白讲究匀称协调。”说起对篆书的改革创新来,腾运成精神十足,颇有些得意。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创新?滕运成告诉记者,现存各种体的篆字数量有限,单独使用一种篆体难以将大篇幅的名篇名句名文书写下来,因此他对不同篆体字进行了借用。在具体创作中,他根据书写的需要,经常采用32体篆书中的大篆、小篆、钟鼎、甲骨、象形、鸟兽等篆体。
  滕运成的作品在全国、省、市等大赛中赢得20多次金奖、银奖、特别金奖、华冠金奖等大奖,独幅百米篆书长卷《孙子兵法》也被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