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店苹果又迎来丰收。
文/片 本报记者 宋祖锋 本报通讯员 张德杰 张敏
10月,在平度旧店镇,漫山遍野的苹果长势喜人,到处充满丰收的喜悦。近年来,当地不断提升苹果品质,培育出的苹果单个最重达到1斤3两多。旧店苹果品质提升的同时,通过延长产业链,“身价”也在不断抬升,年产值超过10亿元,“旧店苹果”叫响海内外。
年产苹果1.6亿公斤
地处胶东半岛的平度旧店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苹果最佳适生区,被誉为“山东第一丘陵、高山果园”。时下,进入旧店镇苹果园里,一个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挂在果树上,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一共种了5亩红富士,亩产能达到7000多斤。”51岁的大曲家卜村果农郑德玉说,今年苹果不但喜获丰收,并且价格也比去年略高,一级果批发价每斤3元左右。
据了解,目前,旧店苹果种植面积达到7.6万亩,年产优质无公害苹果1.6亿公斤,年产值超过10亿元。旧店苹果也先后通过原产地标志认证、苹果出口基地认证、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认证、无公害、绿色认证……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旧店苹果甲天下”。
最大苹果一个1斤3两沉
良好的品质是创建品牌的基础。在郑德玉的果园里,树上红彤彤的大苹果非常喜人。“今年我种出的最大的一个苹果1斤3两多重,成为今年的‘苹国王’。”郑德玉说,通过不断改进种植技术,苹果品质也不断提升。在今年旧店镇举行的苹果展交会最大苹果评选中,他种出的一个674克的苹果被评为“最大苹果”,技术改良效果可见一斑。另外,果园里优质果的结果率也比往年提高了不少。
据旧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镇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实施“区域调高、品种调优”战略,将苹果向东南部、西北部山区转移,逐步将早中熟与晚熟品种比例调整;加快乔化果园改造步伐,引导发展矮砧苹果,示范基地达到1万多亩;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将优质果率由原来的50%提升到90%。
在九山后的果园里,至今还有1956年的果树,树龄已经61年,仍然枝繁叶茂,每年结果300多斤。据果品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通过采取树干桥接,高接换头,品种改优,将原来的老品种国光改为优良品种红富士;每年从内蒙古调拨羊粪,秋施基肥,每年冬季刮除树干老翘皮,还采用生物物理防治病虫害,来保证果实含糖量15%,达到了有机、绿色标准。
苹果深加工“身价”猛涨
旧店苹果品质不但提升的同时,“身价”也在不断抬升。旧店苹果在当地经过深加工后,摇身变成的果脯、果干产品,身价能上涨10倍。成本6元的苹果经过深加工后制成果脯果干,出口美国、日本、泰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英国等几十个国家,每斤能赚60多元。
长在地里的果树如今通过技术改良做成盆景,食用和观赏皆佳。“每株能结20多个果子,个个能吃,还甜美多汁,不输红富士。”旧店镇九山后村村民隋恒君经过多年悉心栽培,精心培育出了苹果盆栽,尽管每盆要卖400元,但依然供不应求,今年1000多盆苹果盆景基本销售一空,给他带来了40多万元的收入。
旧店果农还利用废弃果树枝条和老树桩,加工成食用菌生产袋料,生产的“旧店苹果木香菇”已获得成功。生产过后的废弃菌棒,加工成有机肥,再用来还田肥园,形成了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 为了提升旧店苹果“身价”,近年来,旧店镇还抓好品牌经营授权动态管理,杜绝使用主体滥用包装标识行为,维护“旧店苹果”声誉;以旧店苹果为依托,积极开展旅游产业;同时加强品牌营销,抓好商超销售、礼品销售,与顺丰、京东等电商合作,开拓国内新市场;出口企业积极进军欧美高端市场,扩大出口创汇;利用企业品牌优势,开发订单果业,生产冠名果、工艺果、文化果;加大果品冷藏设施建设,提高苹果保鲜能力,缓解集中上市压力,提高苹果售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