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忙着玩手机、睡懒觉、与朋友聚会
回家陪父母别“跑题”了
2017年10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周国芳
见习记者 张如意      

回家“档期”排得满
六成多帮做家务

  终于等到儿女回家的日子,然而,会朋友、玩手机、睡懒觉等却霸占了他们回家的大部分时间,真正用来陪父母的时间却少的可怜。近日,本报发起“让孝心远离朋友圈”调查问卷,调查显示,65%受访者回家后选择帮父母做家务,陪父母聊天。
  不过,现在不少年轻人回家的状态已经变了。回家后,要么“档期”被朋友预定,要么玩手机、睡懒觉……在这些上面花费的时间超过了陪父母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45%受访者选择在长假(如国庆、春节)回家,其余受访者会在周末或者短时假期(如中秋)回家。尽管假期显得尤为宝贵,但还是有17.5%受访者选择以上网、玩手机来度过在家时间。
  “前段时间,我有位老同学好不容易抽空回了趟家,结果回去不是玩手机就是陪朋友喝酒,经常到半夜才回来,有一次,他父亲气得直接把桌子掀了。”发生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医师郭公社身边的事让他感触颇深。
年轻时盼孩子飞得远,
老了却渴望在身边

  “老人需要什么?无非是好好吃顿饭、好好说说话、多团聚几次。你得明白,你回家的主题就是陪父母,可别跑题了。”郭公社表示,年轻时盼孩子有出息,飞得更远,老了却希望儿女能时常陪在身边。这样的想法很矛盾,也很现实。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赵玉萍认为,老人年龄越大,越渴求子女的陪伴。像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因为身体等各方面的原因,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空巢、封闭式的生活,让他们对于子女陪伴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有子女也想过把父母送去养老机构,但很多老一辈家长都很排斥。“再过二十年左右,独生子女这一代的父母变老,想完全得到子女的照料是不现实的。”赵玉萍表示,有些老人惧怕养老机构,仿佛进去了就感觉自己被子女抛弃了。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机构设施越来越完备,医疗卫生条件也越来越发达,老人完全可以转变观念,尝试去正规机构养老。
“结伴养老”
与子女陪伴相结合

  对于一回家就玩手机、睡懒觉、陪朋友的人,专家表示,不是不让看手机、见朋友,但要先把“正事”办好。好不容易回趟家,还惹父母不高兴多不值。
  “此外,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父母现在身体倍儿棒,就觉得不经常去看望父母也就无所谓。但真等父母躺在病床上不能动的时候,你再想好好尽孝却为时已晚。”郭公社提醒。
  年轻人工作忙、压力大也是不争的事实。赵玉萍建议,“老人也要多理解一下子女现处的生活状态,自己退休了,可以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建立新的生活圈;有条件的话,学习使用手机,跟子女视频聊天也未尝不可:若是身体条件允许的,跟老伴儿或叫几个朋友去旅游,多出去看看;多去参加集体活动,增强主动性,总之,别让自己闲下来。”
  目前,我国养老政策仍以居家养老为主,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为辅。“养老院主要还是生活照料为主,不能满足各层次老人的需求。现在正在发展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方式也是一种创新,希望这一好的方式能够推广开,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赵玉萍说。
  时下坊间流行一种“结伴养老”的说法,这也是赵玉萍比较向往的理想养老方式,几个或者几对有共同意向的老年人选择一个地方,居住在一起,一起旅游,互相照料。不仅可以解决“老来无伴”的困境,消除孤独、寂寞,还有利于减轻子女的负担。
  赵玉萍补充说,这并不意味着子女对父母就无责任与义务,还是应常回家看看,多些陪伴。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常打电话交流交流也不错。作为父母,对子女也要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少一些指责和埋怨。

  常言道,“父母者,人之本也”,回家探亲永远都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正如这首歌里唱的一样,人们对回家的印象就是“陪父母唠唠家常、说说工作生活”。本报发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两成受访者选择以上网、玩手机来度过在家时间。与回家的初衷相比,似乎是“跑题”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