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人才强院”工程,铸杏林春暖满园绿
山东省中医院
首届“青年名中医”评选结果揭晓
2017年10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濡润岐黄千秋业,喜看杏林添新枝。”近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首届“青年名中医”评选结果正式揭晓。经业务能力及医德医风综合考核和专业评审重重考验,刘政等10名医师荣获“青年名中医”荣誉称号,我省中医界再添后起之秀。
  而这仅仅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近年来全面实施“人才强院”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院全面实施人才强院工程,打造“四个平台”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实施“四项工程”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突破,完善“三项机制”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不仅造就了一支业务精湛、医德高尚、医教研全面提升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更是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报记者 王小蒙    
   江山代有才人出
  【十名年轻医师获评“青年名中医”】

  “欲承岐黄之术,需育杏林之木。”为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升医院内涵建设水平,促进医院青年临床型人才快速成长,山东省中医院日前启动首届“青年名中医”评选活动。据了解,此次“青年名中医”的参评人年龄均在45周岁以下,具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长期全职服务在临床一线。
  自评选活动正式启动以来,该院各临床科室及青年人才纷纷响应,一共有来自35个科室的近百名青年医师报名参选。经过医德医风考核、科室综合能力推荐、中医经典理论考试、个人风采展示、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10位临床经验丰富、中医能力突出、医德师德和业务水平得到广泛认可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他们分别是:刘政、杨运明、梁栋、徐向青、张蕴慧、刘卉、孙振高、刁娟娟、崔兴、贾新华。这十名来自各科室的医师,光荣当选为省中医首届“青年名中医”,在医院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此次获评的医师具有良好医德医风,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近三年平均门诊量、手术量都在同层次人员中名列前茅,医德医术得到同行和患者的广泛认可。另外,他们科研能力也非常突出,均曾主持完成高水平中医药科学研究项目并取得科技成果。
  据介绍,对于获评的青年名中医,省中医将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打造平台、创造空间、搭建舞台,在传承学习、晋升晋级、各种资源配套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医名家。
  “希望这10位青年名中医以此为动力,刻苦钻研、努力奋进,不断超越自我。”山东省中医院院长赵升田说,希望青年名医接过传承的大旗,成为医院发展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中流砥柱,为医院的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岐黄之术传今古
  【四大“人才工程”力促中医传承】

  遴选“青年名中医”进行重点培养,这是近年来省中医全面实施“人才强院”工程的一个缩影。
  “遴选青年名中医,培养青年医师,是构建‘老中青’三代传承人才梯队中的重要一环。”山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高毅介绍,近年来,该院全面实施人才强院工程,围绕“老中青”三代、不同层次人才,重点开展了“四项工程”。
  据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有重点针对中青年医师的“青年医师英才工程”,“刚刚开展的青年名中医评选正是该工程内容之一。”高毅说,在中青年医师培养方面,除了常规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外,医院还开展了“晨曦人才—中青年医师专项培养项目”,拿出专项资金,提供优惠政策,每年选派10余名优秀中青年医师有目标、有针对性地高端专项培训。
  为更好传承老中医药专家的技术专长,今年,省中医又启动了“薪火计划——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传承项目”,分三个层次遴选“薪火计划”导师,给予最高30万/年的导师津贴,为老中医药专家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薪火相传,培养造就中医药临床骨干人才。
  除了中青年医师,省中医同样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医院实行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出台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层次人才建设暂行办法》,设立了包括国医大师、 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百千万工程”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或重大项目主要负责人或首席专家、国家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负责人、泰山学者等不同层次的人才项目,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素养和学术声望、取得过高水平学术成果或业务技术精湛的德才兼备优秀人才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提升医院内涵实力,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
  据介绍,该院按照“领军人物+创新团队”的模式,逐步形成了“泰山学者”、“科技领军人才”等10个梯次合理、整体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强、富有活力的优秀团队。
  为开拓各层次人才的国际视野,省中医还积极推行对外交流项目工程,该院在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外专局一系列对外交流培养项目的同时,又与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医学委员会(TEMC)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争取了数百万元项目资金支持,为医院与国际顶级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 
  除了自己培养,省中医还大力推行优秀人才引进工程。近年来,该院陆续出台了《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外聘专家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下大力气广泛汇聚海内外英才。近年来该院引进海内外中高级职称人员达50余人。
 仲景诸方立规矩
  【四大平台、三项机制确保人才工程落地】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舞台。为将各项人才工程落到实处,省中医积极搭建各种平台,设立各种机制,用“万世医门之规矩——仲景诸方”确保各项人才战略的持久活力。
  “我院国家高血压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是迄今为止国家投入最大的中医专项建设项目。”赵升田介绍,该院紧抓契机,加强重点研究室、实验室、循证医学中心、质量控制中心等临床研究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吸纳更多优秀科研人才,使基地成为高层次人才“蓄水池”。
  据介绍,省中医还不断加强泰山学者岗位建设,整合学科建设资源,配套建设经费,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在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方面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创造优越工作条件。依托70多个全国及省级重点学(专)科、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中心,省中医还积极鼓励开发和引进高新医疗技术。通过学科专科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发现和解决了中医学术发展中某些关键性难题。
  根据中医传承的独特性,省中医还依托“国医大师”尚德俊工作室、张鸣鹤、丁书文“全国名中医”工作室,2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名医工作室项目,重点打造“名医”传承创新平台,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中医药理论基础扎实、坚持中医原创思维的中医药骨干人才。
  除了平台建设,各种保障评价机制同样是各项人才战略落实到位的基础。省中医首先完善人才培养经费管理机制,确保省财政拨付的各项人才经费足额及时到位,确保医院匹配的人才经费优先到位。
  近年来,省中医还不断探索人才评价工作的新方式,打破以往“重科研,轻临床”的评价瓶颈,在人才项目、职称评聘等各类人才推荐中,创造性地采用“精细临床”的量化办法,利用数据库信息及相关统计方法将申报人员复杂多样化的临床诊治信息转变为直观数据,推进了现代化医院的人才评价标准建设。
  省中医还逐步完善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措施,通过科研启动资金、成果奖励、专家津贴、安家补助等多种形式,为各类人才提供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
 杏林春暖满园绿
  【人才强院效果初显,获评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经过几年的人才强院战略,省中医逐渐造就了一支业务精湛、医德高尚、医教研全面提升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为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该院共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人,国家卫计委及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1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名老中医药专家6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3人,山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37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43人,山东省五级师承指导教师88人,博士生导师46人,硕士生导师169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省中医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规划重点专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规划重点专科5个,“十二五”重点专科6个。同时,还新建了产科、胸外科、新生儿科等科室,填补了医院长期以来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空白,实现了新建科室的高水平起步、高起点建设、高速度发展。
  在科研方面,近五年来,省中医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83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2项,基地专项13项。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30项,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实现了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零突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8个,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齐鲁时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个。
  正是由于省中医在人才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在由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国资委进行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中,获得优异成绩,被确定为2016年度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成为四个获奖的省(部)属医疗机构之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