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四时养生,古来就有,一年四季各有养生之道。对此《内经》中有较为完整的记载,即应“天人相应,顺应自然”。23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冬令进补正当时,“冬天一调补,春天可打虎。”
23日上午,在山东省中医院,众多市民前来品尝膏方。本报记者 陈晓丽 摄
本报记者 陈晓丽
早睡晚起
饮食注意多温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是主“闭藏”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变得明显迟缓,此时摄入的营养物质能最大限度地被贮藏于体内。“冬季养生主张补肾益精,以温补为最好的方法。”山东省中医院副院长薛一涛表示。
在饮食方面,应多吃温热而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尽量避免吃生姜、葱蒜等辛散发汗的食物,这不利于冬日阳气闭藏。进补可以选择植物性滋补品,例如温性的参类、黄芪、山药、核桃仁、当归等,也可以选择动物性滋补品,如羊肉、牛肉等,以羊肉最为补益,体质虚寒者可以选择当归羊肉汤。
“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薛一涛表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因此,冬季最好的睡眠方式是早睡晚起,尤其是老年人,最好能坚持晚上10点前入睡,以太阳出来后起床为宜,保养机体正气。
冬季适量的运动有利于舒张筋骨,畅通血脉,又能增热抗寒,提高机体免疫力。但是《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记载:“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薛一涛建议,冬季运动应适度适量,不宜太剧烈以致大汗出,引起阳气发泄,阴精耗散。“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锻炼活动,微微汗出即可。”
“寒邪可使机体的气血凝结阻滞,不通则痛。尤其是对于很多骨、关节病变的患者来说,应注意防寒保暖。”薛一涛建议,冬天袜子应有良好的吸水性,松软暖和,袜口要松,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鞋子应质地柔软、透气性好,大小适中,切忌过紧。此外,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不用热水烫脚,防止烫伤后难以愈合,造成严重后果。
冬病冬治,可通过
针灸、膏方等调养
“冬病”主要是指冬季容易发病或加重的疾病,“冬病”涉及的病种很多。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心血管病高发和猝死的高峰季节。在冷空气的刺激下,人体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易波动,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颈椎病、关节炎等骨关节疾病也因气温变化剧烈而容易复发。
中医认为,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冬病冬治”的办法有很多,例如中医针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等。近日,记者走访省城多家医院发现,不少医院已经启动了膏方节活动。
“中医膏方是指一类经传统方法加工制成的膏状方剂。”薛一涛介绍道,膏方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医生根据病人的体质、疾病性质,给予处方,单人单方,将方中的中药多次煎煮,加热浓缩,再根据病人疾病情况加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比较浓稠的膏剂。
早在战国时期,《内经》中就有对膏方的记载。膏方内服的最早记载是汉代,随后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实在注重养生的很多南方地区,冬季用膏方滋补已经成了习惯,膏方的普及程度更高,在北方地区大家对膏方的认识还相对不足”,薛一涛说道。
据介绍,中药膏方适应范围广泛,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肿瘤患者术后或放化疗后调养、以及贫血等其他疾病。此外,对于种种原因导致得体质较差、抗病能力下降人群,例如术后病人、产后女性、亚健康人群、老年人等通过膏方调治可以提高其机体的免疫力。
专家提醒,不要盲目服用膏方,应该在专业医生根据每个人身体状况的指导下服用,同时要用白开水溶解冲服,不要用茶水,服用膏方期间禁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