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传统变得更接地气
韦辛夷:四幅“打油”风的题跋,探寻旧瓶装新酒的路子
2017年11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稷下学宫
  对坐图
  太白观瀑
  钟馗当值
     韦辛夷,1956年生于山东济南。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中国人物画,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1992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教授工作室,为首届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成员。曾任第四届、第五届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其创作风格凝重奇谲,具感染力和人文内涵。被誉为“融古今中外于一体,得诗文史舆之四味”的实力派画家。其水墨小品恬淡隽秀、意韵悠长。曾多次出访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韩国、埃及、越南等国家进行艺术考察交流活动。
  代表作有《鸿蒙初辟》、《蓄须明志》、《马陵道》、《灵山法会图》、《在那个夏天》、《小岗村之夜》、《广陵散》、《怀沙》、《好日子》、《拯救希望》、《大地之子》、《闯关东》、《拾荒者》、《苟坝的马灯》、《稷下学宫》等。
  本报记者 于悦           

  “诗书画印”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定式,一幅国画,旁边没有几行字,总会觉着缺点什么。而往往,这几行被称为题跋的文字,恰是这幅作品的精髓所在。著名画家韦辛夷将带来四幅自署题跋作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虽然都是“打油诗”
然句句意韵悠长

  这次书画展,韦辛夷带来了四幅作品,均是自画自撰题跋。“虽然四首诗有点‘打油风格’,但都是自己写的。”韦辛夷从第一幅画开始介绍:第一幅画画的是《老子出关图》。虽然两千多年来老子出关被很多文人墨客关注过,但韦辛夷的题跋,还是饶有风格。“老子骑着牛,出关往西走。一走两千年,再也没回头。”“老子出关后,史书记载只有四个字‘不知所踪’,因此是‘一走两千年’。”韦辛夷补充说。
  第二幅画是《看松图》,表现的是高士仰观松树。韦辛夷为它配的诗则是借用了人们熟记于心的《鹅》诗,他戏称是“剥皮诗”:“松、松、松,曲干向天公。白雪压不断,红日正当空。”
  第三幅画是《路遇图》,主仆二人晨起赶路,路遇一女子。如此场景,韦辛夷所配的画诗为:“天明登征途,遇见美少妇。问她名和姓,她说是罗敷。”让人会心莞尔。
  第四幅作品是《对坐图》,文字和画面更能让人忍俊并有思。这幅画本是他创作于十多年前的作品,最近又重新画了一遍,画的是两个古装老者坐着互相说话。这本来是非常普通的场景,但配上文字,却有了“穿越”的感觉——“二老对对坐,说说科索沃。要想保卫萨拉热窝,还得瓦尔特。”联想到十多年前南联盟的战火,以及让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印象深刻的前南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画作和题跋都让人过目不忘。
  这四段题跋,已经将韦辛夷的幽默风趣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其实是他生活和创作中的一贯风格。韦辛夷平日作诗也是一把好手,骈体文写的非常出彩,但这种打油风格的文字,不仅顺手拈来,读起来特别畅快,自然、俏皮、风趣、不做作。日常谈话,他也不喜欢拽出一套套的专业术语卖弄,但同时,他的文字却精准有力,话语明快灵秀。
不爱作诗的现代人
如何重新接纳题跋

  所谓题跋,便是配合书法、碑帖、书画的文字。作在前面的,称之为题,后面的则为跋。唐宋时期,文人们吟诗作赋就和如今我们吃饭说话一样简单,张口就来。当他们看到一幅作品,无论是出自自己还是他人,都喜欢在旁边题上几行诗词,题跋因此而来。而在宋朝之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字画旁的题跋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也已经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
  到了现代,能在一幅画上自题自撰诗文的画家是越来越少了,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时代推演的原因。所以题跋作品也就越来越少见。韦辛夷认为,题跋其实某种程度上,能够成为一幅画作的灵魂。“毕竟,在各种文化载体中,文字无疑是最主要的。因为它能最精确的传达某种意思,例如出土的文物,如果上面带有文字,其价值就会翻倍。”
  韦辛夷举了齐白石先生的一幅作品为例,来阐释题跋的意义。齐白石曾画过一幅两只小鸡争夺一只虫子的水墨画,让外行来看,也就能看得出两只小鸡抢虫吃这层意思。“但这幅画之所以经典,就在于齐白石的题跋——他日相呼。”从画面上看,是今日相争,而文字却是他日相呼。马上就有了温度感,使画面妙趣横生,其境界也超过了一般的花鸟画。
  “我这次参加题跋展,就是想继承发扬一下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韦辛夷说,他之所以选了这四首打油诗题画诗参展,也有“旧瓶装新酒”的意思。
  “所谓旧瓶装新酒,就是用传统的形式,表达现代的意思,有时用时空错位手法来写题跋能给人出乎意料的效果。题跋也完全可以不局限于诗词这种形式,有些题跋可以写成画论,或对生活的体悟和感慨。“题跋就是一个通道,一把钥匙,一架梯子,能把作者的心境和感受展现给观众,让人细细品味和研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